下列关于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
C.在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
D.萨顿借助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肯定是科学正确的 |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激素、tRNA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 |
B.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 |
C.念珠藻和衣藻含有相同的光合色素和酶 |
D.细菌代谢速率极快,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为其提供了结构基础 |
已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着鸡羽毛色素的产生和沉积。在一个位点上,显性基因可产生色素,隐性基因则不产生色素;在另一位点上,显性基因阻止色素的沉积,隐性基因则可使色素沉积。小鸡羽毛的着色,必须能产生并沉积色素,否则为白色毛。如果一表现型为白色的鸡(两位点均为隐性纯合体)和另一种表现型为白色的鸡(两位点均为显性纯合体)进行杂交,F2代中羽毛着色的几率为
A.1/16 |
B.3/16 |
C.4/16 |
D.7/16 |
某性别决定方式为XY的动物从出生到成年,雌雄个体在外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仅凭肉眼难以区分性别。在X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A(灰红色)对B(蓝色)为显性,B对b(巧克力色)为显性。现有一只灰红色个体和一只蓝色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了一只巧克力色的个体。则亲代灰红色、蓝色与子代巧克力色的性别可能分别是
A.雄性、雌性、雌性 |
B.雌性、雄性、雌性 |
C.雄性、雌性、雄性 |
D.雄性、雌性、不能确定 |
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 |
B.在随机交配的情况下,一般来说,不同环境中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
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Ss基因型的频率不会改变 |
D.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
为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纯合子,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育种方法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所需育种年限长 |
B.此过程中F1出现aa个体的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 |
C.育种过程中若不发生基因突变,则该物种没有进化 |
D.可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100%的纯合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