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
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竟,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
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竟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剌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观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始相见,怨言交让让:责备 | B.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夺:强取 |
| C.太后曰:“汝第言之。”第:只管 |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寝:停止 |
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 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 ⑥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
|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
|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
|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
|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剌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发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4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4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天辅中,辽东平,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事之。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累年不决。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郡中大治,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贞元元年,浩进拜平章政事。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从之。未几,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正隆二年,改封鲁国公。表乞致仕。海陵曰:“人君不明,谏不行,言不听,则宰相求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卿于二者何居?”浩对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养病之地也,是以求去。”不许。
海陵欲伐宋,将幸汴,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与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不听。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浩不敢正谏,乃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 对 曰 赵 构 无 子 树 立 疏 属 其 势 必 生 变 可 不 烦 用 兵 而 服 之 海 陵 虽 喜 其 言 而 不 能 从 也。
海陵至汴,累月不视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诸将。浩欲奏事,不得见。会海陵遣周福儿至浩家,浩附奏曰:“诸将皆新进少年,恐误国事。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
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曰:“谁欤?”浩曰:“秦始皇。”上顾左右曰:“岂可使我为始皇乎!”事遂寝。
是岁,薨。上辍朝一日。谥曰文康。(选自《金史·张浩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焦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以策干太祖干:求见 | B.郡中大治治:安定太平 |
| C.表乞致仕致仕:降职 | D.事遂寝寝:停止,搁置 |
④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浩办事干练的一组是
①正隆二年,改封鲁国公②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 ③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④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 ⑤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⑥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问张浩攻打宋朝的利弊,张浩想阻止又不敢正面劝谏,于是用委婉的话回答,皇帝虽然喜欢他的话,但却没有听从。 |
| B.金太祖和金太宗对张浩都很器重,先任张浩为承应御前文字、提点等职务,后来还越级升任为卫尉卿。 |
| C.皇帝想废除科举制,张浩暗示皇帝自古以来的帝王除秦始皇外,都任用儒生。于是废科举之事从此不再提了。 |
| D.由于汴京大内宫廷失火,皇帝命令张浩等人营建南京宫室。张浩认为民力没有恢复,不宜大兴土木,但皇帝海陵王没有听张浩的劝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2)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从之。
(3)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断句。(限断6处)
对 曰 赵 构 无 子 树 立 疏 属 其 势 必 生 变 可 不 烦 用 兵 而 服 之 海 陵 虽 喜 其 言 而 不 能 从 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向下送。 |
| B.又欲肆其西封封:封地。 |
| C.秦伯说说:说话,谈话。 |
| D.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厌烦。 |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 既东封郑④ 又欲肆其西封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
|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
|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
|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
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缒”字体现出这次行动是秘密进行的。大军压境,烛之武敢只身前往虎狼之军,足见其勇纾解国难的勇气。 |
| B.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指出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秦国的土地,秦强就意味着晋弱,晋国国君是不会轻易让秦国就这样得到好处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
| C.烛之武重提“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历史,是为了让秦伯警惕晋的狡猾:灭郑以后秦国仍然会一无所获。 |
| D.从一“说”一“盟”一“还”,可知烛之武的一席话扭转了战局,秦伯不但撤军,还与郑结盟。烛之武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请用(/)给下面的文言短文的划线处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唯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课外文言文阅读(小题1-小题4每小题2分,1小题5是10分,共18分)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梁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 |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案:查办 |
| C.吏人诣阙请留之诣:到……去 |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 |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
| B.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
| C.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
| D.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
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③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去烽燧,除候望
| A.①②④ | B.①④⑤ | C.③⑤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
|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
|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
|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翻译题(每小题3分,共4小题,共12分)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7、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8、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9、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人。为诸生有盛名,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年五十有二矣。张差梃击事,刘廷元倡言疯癫,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昌期愤,语朝士曰:“奸徒狙击青宫,此何等事,乃以‘疯癫’二字庇天下乱臣贼子,以‘奇货元功’四字没天下忠臣义士哉!”廷元辈闻其语,深疾之。给事中刘文炳劾大学士吴道南,遂阴诋昌期。时方授检讨,文炳再疏显攻,昌期即称疾去。天启元年还朝,一燝以次辅当国。其冬,首辅叶向高至。小人间一燝于向高,谓欲沮其来,向高不悦。会给事中孙杰承魏忠贤指,劾一燝及周嘉谟,忠贤遽传旨允放。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向高怫然曰:“上所传,何敢不奉?”昌期曰:“公,三朝老臣。始至之日,以去就力争,必可得也。若一传而放两大臣,异日天子手滑,不复可止矣。”向高默然。昌期因备言一燝质直无他肠,会顾大章亦为向高言之,一燝乃得善去。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昌期愕然曰:“谁为此言以误公?可斩也。”向高密具揭,请帝允忠贤辞,忠贤大愠。会有言涟疏乃昌期代草者,忠贤遂深怒不可解。及向高去,韩爌秉政,忠贤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及涟、光斗,爌皆具揭恳留。忠贤及其党谓昌期实左右之。而昌期于诸人去国,率送之郊外,执手太息,由是忠贤益恨。五年春,以汪文言狱词连及,削职提问。忠贤恨不置。明年二月,复于他疏责昌期已削籍犹冠盖延宾,令缇骑逮问。逾月,复入之李实疏中,下诏狱。四月晦,毙于狱。
(节选自《明史·缪昌期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讦:攻击。 |
| B.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元:原来。 |
| C.廷元辈闻其语,深疾之疾:痛恨。 |
| D.小人间一燝于向高,谓欲沮其来沮:阻止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 B.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 C.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 D.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昌期正直敢言,挺身揭露丑恶。张差梃击事,刘廷元等欲以“疯癫”掩盖真相,缪昌期对朝士直言揭露,受到刘廷元之流的打击报复,称病去官。 |
| B.缪昌期赤胆忠诚,诚心挽留贤良。魏忠贤指使人弹劾刘一燝和周嘉谟并准许上报,缪昌期急劝叶向高以自身去就力争阻止,后来使刘一燝免遭流放。 |
| C.缪昌期嫉恶如仇,尽力去除奸佞。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叶向高认为魏是难得的能扶正皇帝的人,缪昌期力言反驳,致使叶密请皇帝准许魏忠贤辞职。 |
| D.缪昌期刚正不阿,不惜身死冤狱。他因不肯与魏忠贤之流同流合污,同情、保护贤良大臣,遭到魏忠贤等人的忌恨,被罗织罪名下诏狱,最终死在狱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
(2)而昌期于诸人去国,率送之郊外,执手太息,由是忠贤益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