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计:账册 |
B.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觞:酒杯![]() |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
D.世之都三公位都:处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
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
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2)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3)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后面各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释下列加点字。
(1)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非抗于九国之师()
(3)序八州而朝同列()(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 | B.以为桂林.象郡 |
C.秦以区区之地 |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
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
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意在直接点出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 |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的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
翻译下列语句。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
B.按诛五人按:追究,查办 |
C.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徒:空,白白地 |
D.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董:督责 |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C.莫不殷忧而道著项王按剑而跽曰 |
D.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C.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D.常以身翼蔽沛公 |
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③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⑤卒廷见相如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⑤ |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C.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 |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恐年岁之不吾与 | B.求人可使报秦者 |
C.夫晋,何厌之有? | D.大王来何操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麻:苎麻。②渐:浸。③滫:脏水.臭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五亩之宅 | B.王道之始也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鸡豚狗彘之畜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间接批评。 |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阅读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在下面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
A.甲中的“是故”与甲中的“所以”同义 |
B.甲中的“是故”与乙中的“是故”同义。 |
C.甲中的“吾从而师之”中的“而”与乙中的“行之而不以为耻”中的“而”用法和意义相同。 |
D.甲文中的“贵”“贱”与乙文中的“贤”“不肖”同义。 |
对“夫子贤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很尊敬孔文子。 | B.孔子认为他是贤能的人。 |
C.孔文子认为他有贤才。 | D.那您很尊敬他了。 |
上面两段文字阐述的观点基本相同,对这个相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强调了古今求学的人都必须有老师。 |
B.都说明了古代圣人是不耻下问的,而圣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 |
C.都强调有了疑难问题要“问”,而问的对象不必管他贵贱,而只看他是否懂“道”。 |
D.都批判了那种以问为耻的作风。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既没没:通假字,通“殁”,死。 |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 |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叩:攻打 |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
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 商君佐之
③ 北收要害之郡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