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
另外的道路
(美)刘易斯
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边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
如果在经历了长期忍受之后我们终于已坚信我们有“知道的权利”,如果我们由于认识提高而已断定我们正被要求去从事一个愚蠢而又吓人的冒险,那么有人叫我们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填满我们的世界,我们应该永远不再听取这些人的劝告。我们应当环顾四周,并且发现还有什么道路可使我们通行。生物学家约翰.霍普金斯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好象是一条河流。它有着朦胧的、默默无闻的开端;有时在平静地流淌,有时湍流急奔;它既有涸竭的时候,也有涨水的时候。借助于许多研究者的辛勤劳动,或是当其他思想的溪流给它带来补给时,它就获得了前进的势头,它被逐渐发展起来的概念和归纳不断加深加宽”。
从生物控制科学的现代情况来看,科学的发展正与约翰·霍普金斯的说法相一致通过。在美国,生物控制学于一个世纪之前就在朦胧中开始了。那时是为了首次尝试去控制已判明成为农民烦恼的天然有害昆虫,这种努力过去有时进展缓慢,或者完全停顿下来;但它不时地在突出成就的推动之下得到加速和前进的势头。当从事应用昆虫学工作的人们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式杀虫剂的洋洋大观搞得眼花缭乱时,他们就丢弃了一切生物学方法,并把自己的双脚放在了“化学控制的踏车”上。这时候,生物控制科学的河流就处于干涸的时期,于是,为争取使世界免受昆虫之害的目标就渐渐远去了。现在,当由于不经心和随心所欲地使用化学药物已给我们自己造成了比对昆虫更大的威胁时,生物控制科学的河流由于得到新思想源泉的接济才又重新流淌起来。
一些最使人着迷的新方法是这样一些方法,它们力求将一种昆虫的力量转用来与昆虫自己作对,——利用昆虫生命力的趋向去消灭它自己。这些成就中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种“雄性绝育”技术。这种技术是由美国农业部昆虫研究所的负责人爱德华·克尼普林博士及其合作者们发展出来的。 约在二十五年以前,克尼普林博士由于提出了一种控制昆虫的独特方法而使他的同事们大吃一惊。他提出一个理论:如果有可能使很大数量的昆虫不育,并把它们释放出去,使这些不育的雄性昆虫在特定情况下去与正常的野生雄性昆虫竞争取胜,那么,通过反复地释放不育雄虫,就可能产生无法孵出的卵,于是这个种群就绝灭了。对这个建议,官僚主义无动于衷,科学家们怀疑,但克尼普林博士坚持着这一想法。在将此想法付诸现实之前,有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需要发现一种使昆虫不育的实际可行的办法。这些都在室内实验获得成功,不过,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
当前使用毒剂这一流行作法的失败使人们考虑到了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就象远古穴居人所使用的棍棒一样,化学药物的烟幕弹作为一种低级的武器已被掷出来杀害生命组织了—这种生命组织一方面看来是纤弱和易毁坏的,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惊人的坚韧性和恢复能力,具有一种以预料不到的方式进行反抗的秉性。生命的这些异常能力一直被使用化学药物的人们所轻视,他们面对着被他们瞎胡摆弄的这种巨大生命力量,却不曾把那种“高度理智的方针”和人道精神纳入到他们的任务中去。
“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这些概念和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应用昆虫学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己经被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从全文来看, “另外的道路”具体指什么?
文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哪两个特点?
作者认为,为了保护地球,人类必须走“另外的道路” 。紧扣全文,探究人类走“另外的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学的教化
现代化过程中伴生的人的精神生活的贫困,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的关注。毋庸讳言,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社会里,物质功利追求的过甚与精神生活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共进。面对并不乐观的生存境况,我们迫切需要的也许不是物质功利世界的单向度发展,而恰恰是一种被称为人文智慧的东西。一个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以功利目标为导引的动力系统,也需要以人文情怀和审美超越为内容的规范系统。从物质的、技术的和功利的追求中“拯救精神”就成了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理应肩负起来的责任。在这个背景下,美学的教化功能被凸显出来了。
美学认为,审美是人超越人生有限性的精神活动,审美的根据不能从物质的功利世界中去说明。尽管物质的功利活动是人的审美活动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物质的功利活动不能给人提供精神的完满性,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既包括摆脱饥饿和摆脱危险等生存生理的需要,也包括对于爱、探索、创造、美和艺术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这两类的需要都是人所不可缺少的。我们难以设想在一个基本生存活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会形成人的更高级的需要。人的高级的精神需要不仅是在解决了物质生存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人的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还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是,人的精神的提升主要不在于生存生理需要的满足上,而在于人的丰富性的需要的实现。在一个生活水平并不发达的社会里,侈谈人的自我实现,也许有几分滑稽,但人却不能为世俗所累以至于面对他所生活的世界而丢弃精神的向度。美学的教化,就是要通过标举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等来导引人的审美文化行为,以提醒人们在对现实顺应认同当中,也保持一份批判的激情和反思的能力,保持一种面对流俗敢于说“不”的姿态。
美学的教化建立在对个体生命高度尊重的基础上。真正富有人文精神的美学,并不将人的感性欲求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审美活动并不是远离肉身的纯粹的精神活动,不是禁欲主义的,而是灵肉一致、身心俱爽,指向人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在瞬间统一的生命活动。只是,在一个充满欲望化生存的社会里,美学强调,审美不能黏滞于感官的层面,还应当向纵深发展,追求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审美精神是美学教化的功能的重要指标,审美精神的核心是审美态度。成熟的审美态度实际是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一种最佳的张力。因为,没有现实主义,就不可能深情地眷恋生活;现实主义使我们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有了厚重的根基;然而,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态度如果没有理想的烛照,就会成为一种没有原则,除了认同现实、接受现实以外再也没有任何积极的情感的彻头彻尾的庸俗。理想主义使我们获得了一个指向未来的维面,保持住了对现实的挑剔、批判,按照“应然”的样式设计人生,选择生活的方式。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最佳张力,使我们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既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又从现实的土壤之中培植出超越的情愫。
(选自《文艺美学研究》,邢建昌著,有删改)
下列关于“美学的教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的教化功能被凸显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亟须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把人们从物质的、技术的和功利的追求中拯救出来。
B.美学的教化能从审美理想、审美格调等多方面指导人的审美文化行为,提醒人们在顺应现实的同时保持批判的激情和反思的能力。
C.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在瞬间统一的生命活动,一般的美学都不排斥人的感性欲求,而美学的教化高度尊重个体生命。
D.美学的教化以审美精神为重要指标,注重成熟的审美态度的养成,成熟的审美态度是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一种最佳张力。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发展离不开以人文情怀和审美超越为内容的规范系统,我们现在的生存境况并不乐观,我们亟须人文智慧来解除生存困境。
B.人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单有物质的功利活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超越人生有限性的审美活动,从而获得精神的完满。
C.在生活水平不发达的社会,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实现自我是有困难的,但这样的人如果为世俗所累而抛弃精神追求,那就太可惜了。
D.我们对生活的审美态度应既植根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所以美学强调,审美应超越感官层面,向追求情感的净化和精神提升的层面发展。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物质功利追求过甚,精神生活相对薄弱,这使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出现不协调。
B.从美学的角度看,摆脱饥饿和危险属于生存生理需要,而爱、探索、创造、美等是精神需要,而两类需求都是人所必需的。
C.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产生于物质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并受其制约;人提升精神,主要是要实现丰富的精神需要,而非仅为满足生存生理需要。
D.没有理想指引的人,是彻头彻尾的庸俗的人。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能面向未来,批判现实,按照理想的样式设计人生,选择生活的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盲
①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这种病症,我们依照色盲的例子,无妨唤作文盲。说来也奇,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好多文学研究者,对于诗文的美丑高低,竟毫无欣赏和鉴别。
②认识字的人,未必不是文盲。譬如说,世界上还有比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识字更多的人么?然而有几位文字语言专家,到看文学作品时,往往不免乌烟瘴气眼前一片灰色。有一位语言学家云:“文学批评全是些废话,只有一个个字的形义音韵,才有确实性。”拜聆之下,不禁想到格利佛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的故事。眼孔生得小,视界想来不会远大,看诗文只见一个个字,看人物只见一个个汗毛孔。训诂音韵是顶有用、顶有趣的学问,就只怕学者们的头脑还是清朝朴学时期的遗物,以为此外更无学问,或者以为研究文学不过是文字或其它的考订。
③色盲决不学绘画,文盲却有时谈文学,而且谈得还特别起劲。于是产生了印象主义的又唤作自我表现或创造的文学批评。印象创造派谈起文来,那才是真正热闹。大约就因为缺乏美感,所以文章做得特别花花绿绿。他会怒喊,会狂呼,甚至于会一言不发,昏厥过去——这就是领略到了“无言之美”的境界。他没有分析——谁耐烦呢?他没有判断——那太头巾气了。“灵感”呀,“纯粹”呀,“真理”呀,“人生”呀,种种名词,尽他滥用。“印象”倒也不少,有一大串陈腐到发臭的比喻。假使他做篇文章论雪莱,你在他的文章里找不出多少雪莱;你只看到一大段描写燃烧的火焰,又一大节摹状呼啸的西风,更一大堆刻划飞行自在的云雀,据说这三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就是雪莱。这种文艺鉴赏,称为“创造”的或“印象主义”的批评,还欠贴切。我们不妨小试点铁成金的手段,各改一字。“创造的”改为“捏造的”,取“捏”鼻头做梦和向壁虚“造”之意,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这跟文盲更拍合了
④捏造派根本否认在文艺欣赏时,有什么价值的鉴别。配他老人家脾胃的就算好的,否则都是糟的。文盲是价值盲的一种,在这里表现得更清楚。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威斯娄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威斯娄鞠躬敬答:“亲爱的太太,在这一点上太太所见和野兽相同。”真的,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他并不和日常生命粘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实用应付以外,还知道有真理;在教书投稿以外,还知道有学问;在看电影明星照片以外,还知道有崇高的美术;虽然爱惜身命,也明白殉国殉道的可贵。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桩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
⑤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好跟价值浑而为一,变作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
文章第二段提到格利佛的故事,主要有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简要概括第四段的论述思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人狼之遇
陈阵骑着大青马在腾格里小道中走着。天越来越冷,太阳被冻得瑟瑟颤抖,缩到地平线下面去了。雪面的寒气升上半空。丘陵起伏,一个接着一个,四周是望不到一缕炊烟的蛮荒之地。大青马哆嗦着走进了阴森山谷喇叭形的开口处。
陈阵猛地转头向山谷望去,距他不到四十米的雪坡上,天光下,竟然有三四十头蒙古狼,金毛灿灿、杀气腾腾,全体瞪着他,一片目光飕飕飞来,锥子般的,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呼地一下,全部站立起来,长尾统统平翘,像一把把即将出鞘的军刀,一副弓在弦上、居高临下、准备扑杀的架势。狼群中一头被大狼们簇拥着的白狼王,它的大片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耀眼夺目,射散出一股凶傲的虎狼之威。
陈阵在那一瞬其实已经失去任何知觉。他记忆中的最后感觉是头顶迸出一缕轻微但极其恐怖的声音,像是口吹足色银元发出的那种细微振颤的铮铮声。
事到临头,千钧一发之际,大青马突然异常镇静。陈阵强撑着身架,端坐马鞍,不由自主地学着大青马,调动并集中剩余的胆气,也装着没有看见狼群,只用眼角的余光紧张地感觉着近在侧旁的狼群。
他感到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望,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一样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
晚霞渐渐消失。人马离狼群更近了。大青马又走了几步,陈阵突然感到有一条狼向他身后的雪坡跑去,他意识到那一定是狼王派出的探子,想查看他身后有无伏兵。
陈阵忽然像草原牧民那样在危急关头心中呼唤起腾格里:长生天,腾格里,请你伸出胳膊,帮我一把吧!他绝望地抬起头,想最后看一眼美丽冰蓝的腾格里。
突然,老阿爸的一句话从天而降,像疾雷一样地轰进他的鼓膜:狼最怕枪、套马杆和铁器。枪和套马杆,他没有。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一热,有!他脚下蹬着的就是一副硕大的钢镫。他的脚狂喜地颤抖起来。这副马镫开口宽阔,踏底是圆形的,比普通的浅口方底铁镫,几乎大一倍重两倍。
狼群正在等待探子,人马已走到狼群的正面。陈阵迅速将双脚退出钢镫,又弯身将镫带拽上来,双手各抓住一只钢镫——生死存亡在此一举。陈阵憋足了劲,猛地转过身,朝密集的狼群大吼一声,然后将沉重的钢镫举到胸前,狠狠地对砸起来。
“当、当……”
钢镫击出钢锤敲砸钢轨的声响,清脆高频,震耳欲聋,在肃杀静寂的草原上,像刺耳刺胆的利剑刺向狼群。对于狼来说,这种非自然的钢铁声响,要比自然中的惊雷声更可怕,也比草原狼最畏惧的捕兽钢夹所发出的声音更具恐吓力。陈阵敲出第一声,就把整个狼群吓得集体一哆嗦。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呼地向山里奔逃而去。连那条探狼也放弃任务,迅速折身归队。
陈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可怕庞大的蒙古狼群,居然被两只钢镫所击退。他顿时壮起胆来,一会儿狂击马镫,一会儿又用草原牧民的招唤手势,抡圆了胳膊,向身后的方向大喊大叫:豁勒登!豁勒登!(快!快!)这里的狼,多多的有啦。
狼群撤得井然有序,急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狼群一眨眼的工夫就跑没影。
山谷里留下一大片雪雾雪沙。天光已暗。
(选择姜戎《狼图腾》,有删改)
第一段描写了环境,有什么作用?
文中的“蒙古狼”有哪些特性?请简述。
人狼相遇,庞大的蒙古狼群,为何会退避?
结合第二段,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中心商务区往往因集中了城市的高标准建筑而具有城市标志的作用。像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多以高层、超高层的写字楼、酒店或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为主,在控制策略上,应以色彩的调和为主。
商业区常常以商业街或商业广场等形式出现,其色彩一般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应该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商业区所应采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传统商业街所要传达的文化含量并不亚于其商业性,因此,色彩的处理应慎重,广告招贴和商品陈列应遵从传统方式,避免因色彩面积过大而破坏景观。而一般商业区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目的,色彩多变、强烈冲击的视觉效果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特色。但国内很多城市的商业区经常存在广告过多、过于杂乱的通病,相对而言,欧洲城市的商业区则要“安静”得多。
传统地方文化保护区是城市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是保护地方人文环境和发扬其特色的重点所在,因此需要格外仔细地分析研究和慎重操作。对于确实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外立面应以保护性清洗为主,尽量保留其原有的材质和色彩,绝不应盲目翻修粉饰,整旧一新。
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但如何正确实施则有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只有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中去,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条例,才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对此进行有力的指导和管理。
作为城市面貌的重要信息之一,城市色彩可以反映城市的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商业区的色彩景观应如何控制?
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请推断“安静”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魔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 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①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②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

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本文有删节)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