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斗
①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当两人发生了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这样的斗法,形式上虽然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②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跟自己,两个“我”之间的争斗和较量。当一种想法不尊重另一种想法,一种做法不苟同另一种做法,一种观念不赞成另一种观念,,,矛盾便种下了,仇恨便发芽了,决斗便开始了。只是这样的决斗,没法约定时间、地点,它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证人在场,或者说只有“自己”这个既是决斗士又是证人的双重角色在场,或者说只有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证人在场。输赢也便常常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当然那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有定论的。
③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形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修养,比如,比如。一来二去,也便见出了高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武器实在是称得上定夺乾坤的将军、元帅的。凑手的武器,只要有钱是能够买得到的;称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钱也未必能买到。要得心应手,自己动手铸造武器是惟一的好办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体温、气息、汗水、泪水、抗争、隐忍、渴望、呼唤、祈祷、祝福等等统统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气、日月之精华,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贤之明慧,一把好剑就铸成了,或一支好枪就做好了。铸器的目的,当然最终还是使自己也成为一种上好的武器。
④愚公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气”颇有些相似的西西佛斯也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阿基米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贝多芬,高喊着“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桑提亚哥,“把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的阿甘,等等,无不是一件上好的武器。
⑤“凿壁借光”是决斗,“卧薪尝胆”也是决斗。这种精神上的决斗,当然也是需要体力的。一个长期在药液里浸泡着的身体,一个整天在温床上滚来滚去的身体,一个“弱云狼藉不禁风”的身体,是无力参与决斗的。
⑥我听说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还坚持每天登山,20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着常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学读书。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我曾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轻的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窥视着她,折磨着她,依然平静地、坚忍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还有一部长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⑦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⑧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⑨一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了,地球也就变成了零。、根据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 同:②得心应手:、仿照第②段加点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要求结构与前面的句子相似,前后句意思连贯。
①
②、第③段划横线处可填入表示其它“隐形武器”的两个词语是:、。
、文章第④段提到愚公的“傻气”,很容易使人想起《愚公移山》中的“帝感其诚”。语段中的“诚”指的是。
、第⑤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三种人的特点,这三种人分别是指:、、。
、本文谈到了两种“决斗”:一种是,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个字回答);一种是,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个字回答)。
、联系上下文内容,并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请你谈谈怎样才能把自己铸成一件“上好的武器”。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人为什么不冬眠
徐风
我们知道,冬眠是某些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许多动物到了寒冷的冬天都要冬眠,为什么我们人类不冬眠呢?
动物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降低,但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动物冬眠其实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冬眠使得它们的身体机能减慢,体温下降,正在进行冬眠的动物,体内温度相当低,有时甚至与外界温度一样,随着它们体温的降低,它们的新陈代谢也会变慢。这也就降低了它们对氧的需求,因此呼吸会变慢,有时每分钟仅呼吸 1﹣5 次,心跳速度也相应变慢。所有这些能让动物保存更多的能量。
科学家指出,动物冬眠可能是它们体内的某种物质调控的结果。他们在某些冬眠动物的血液里发现,有一种叫作“冬眠激素”的物质对其冬眠起调控作用。
人类为什么无法冬眠呢?首先,我们人类大脑似乎已经失去一些关键性的能力。科学家发现,能进行冬眠的动物,大脑细胞中含有一种经过修饰的特殊蛋白质,看起来非常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蛋白分子,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在冬眠期间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当春天来临时,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退化的神经元会重新自我修复,看不出有任何的创伤。如果是人类的话,大脑中的神经元会有不可递转的永久伤害。其次,人类的心脏在太冷的情况下无法正常工作,它会对钙产生收缩反应,如果钙太多的话,最终结果就是心脏驟停,在一定的温度下,人的心脏不能去除多余的钙,因此,当中心血液的温度在28℃以下的时候,就会停止工作,相比之下冬眠动物的心脏即使在1℃的环境下也能继续跳功,因为它们的心脏可以自动去除多余的钙,这是人类所做不到的。
那人类为什么没有成为可以冬眠的动物?其实,我们所处地区的天气和食物供应决定了我们不需要通过冬眠来躲避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人类是顶级的捕食者,可以对付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我们也没有通过冬眠来躲避天敌的霄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冬眠带来的并非全部都是益处。比如,动物在冬眠时,其免疫系统是不工作的。因此会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此外,一项研究显示,冬眠也会影响动物的记忆,经过迷宫训练的睡鼠在冬眠之后完全忘记了它们曾经学到过什么。
(选自《百科知识》2017.02A,有删改)
(1)下面关于“动物冬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动物冬眠是自然界中质有的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
B.动物冬眠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动物的身体机能会减慢。
C.动物冬眠可能是动物体内一种叫作“冬眠激素”的物质调控的结果。
D.动物冬眠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是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二是记忆会受影响。
(2)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受温度降低和食物缺乏的影响,一些动物在冬季需要通过冬眠来降低消耗,保护自己。
B.冬眠时,体温下降,呼吸、新陈代谢和心跳也会变慢,这些都能让动物保存更多的能量。
C.只要人类大脑神经元含有经过修饰的特殊蛋白质,且在退化后能自我修复,人就能够冬眠。
D.人类生存的外在环境和自身具有的生存能力,决定了人类并不需要成为冬眠的动物。
(3)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以设问的形式,既明确了说明对象,又激发了阅读兴趣,富有吸引力。
B.文章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主要”,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动物冬眠、人类不能冬眠以及不需要冬眠的原因。
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答。
太阳光在相当倾斜的角度下,投射在水波面上,光线由于曲折的作用,像通过三棱镜一样被分解,海底的花、石、植物、贝壳、珊瑚类动物,一接触被分解的光线,就在边缘上显现出太阳分光的七种不同颜色,这种所有浓淡颜色的错综交结,真正是一架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缤纷的万花筒,总之,它是十分讲究的水彩画家的一整套颜色!看来实在是神奇,实在是有眼福!
(1)这段文字出自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作品《 》。
(2)选文的描述有助于我们了解凡尔纳科幻小说的什么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怀念的年味
韩良露
①我觉得自己的童年挺幸福的,因为有不少值得怀念的往事。
②那时过年我最喜欢的事,是拿着米及糖去我所居住的新北投(著名的台北市近郊温泉乡)镇上的农家,由他们用石膏舂米,再把米浆制成甜年糕,农家只收加工的费用。这种由手工制成的最简单的年糕,用油煎一煎,比后来吃过的各种花哨年糕还要可口。
③冬至到立春期间,爸爸就会在家中自己做甜酒酿,先炊米再把熟饭加糖置于陶缸中,做出的糯米甘酒酿是除夕晚上守夜时的宵食,先在饭碗中打一颗鲜鸡蛋,然后把加水温热的久酿汤冲入碗中,酒酿加热不可用大伙煮沸,以免香气消失,鸡蛋不用煮而用冲的,这种吃法,蛋花润滑,口感极好。
④爸爸有个老友叫老夏,每年过年前一定会上门拜访,我年年吃老夏的腊味,也不知多珍贵,但有一年年夜饭却不见有常见的腊味,才知道爸爸的老友不在了,真是叫人感伤的年味。
⑤从我小时候到青年,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在孩子们醒过来但还没下床时,爸爸都会给我们吃一碗甜汤,说下床前吃保一年平安。
⑥当年觉得并没有什么道理,不过是红枣桂圆莲子汤嘛!但爸爸却挺认真地作这件事,而且在大年初一前几天,就会看到他坐在餐桌前,把买回来的干莲子挑心去苦味。桂圆也是买带谷带籽的自己剥福圆皮,红枣也会小心心翼翼的去籽,爸爸做这些事的身影留在我记忆深处,但直到自己年龄大了,才懂得愿意做这件事的人,不仅要有闲情逸致,还要有坚持把某种传统传给孩子的爱心。
⑦大年初一不管我几点起床,爸爸的甜汤一定炖好了,为的是让我们下床前喝到他亲手做的汤,也年年听他说,他小时候在江苏老家时,他妈妈(就是我们从未见过面的祖母)在元旦一定会在他下床前喂他一碗红枣桂圆莲子汤。
⑧这些孩童时并不太懂的事,如今岁数大了,一回想就会眼眶发热,爸爸的年味是亲情之味,也是异乡游子思念的年味。
⑨除了怀念爸爸的年味,我还记得阿嫲的年味。阿嫲是台南人,祖上泉州,来台已经五代了,阿嫲的父亲是汉学家,十分尊崇古礼,而阿嫲自小读诗书,对传统的饮食文化特别有研究。
⑩每过年前,阿嫲就会开始做起红龟糕,用来祭天拜地,求神明赐福。阿嫲还会自己搓金银圆(即红色白色的糯米汤圆),金银圆的意义自然是讨吉利,求来年财运顺利。金银圆会加在煮好的红豆汤里一起吃。红豆有驱邪的功能,这是台湾古礼,据说源自中国远古的周代。
⑪我最喜欢阿嫲的年味,是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吃的米酒煮桂圆糯米粥,米酒的香味对小孩来说很刺激,黏黏甜甜的糯米粥吃了全身暖和,阿嫲说吃了这道食物,未来一整年又香又甜的日子才会黏在人身上。
⑫不管是爸爸的年味还是阿嫲的年味,都成了我记忆中的幸福滋味,直到如今,我都会期待过年,也期待这样的滋味能伴着我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岁月。
(摘自《格言》2017年2月下,有删改)
(1)从全文看,以“怀念的年味”为题有什么好处?
(2)根据示例,请填充下表①~④空格的寓意。
食物名称 |
寓意 |
年糕 |
① |
酒酿 |
甜蜜(温馨、幸福) |
红枣 |
② |
桂圆 |
③ |
莲子 |
纯洁(高雅、清廉) |
汤圆 |
④ |
(3)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第④段写老夏不在的“伤感年味”的作用。
(4)④文中作者的“年味”是幸福的滋味,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过年是“变味”的,请举出“变味”的例子,并谈谈你的看法。
“变味”的例子:
看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火星为什么是红色的
罗杰•拉苏尔
①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中,火星是唯一的红色星球,火星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②火星的红颜色是由以红赤铁矿形式存在的氧化铁或三价铁形成的。地球上有很多锈红色的岩石,其形成需要氧气,而氧气源于生命。最早的证据来自西格陵兰岛上有38亿年历史的条状铁层,对应着光合蓝菌兴衰的生长周期,蓝菌以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为生,将氧气作为废物排出。
③但是据我们所知,火星上没有蓝菌,其大气中有少量稀罕的氧气﹣﹣只有0.13%,二氧化碳在其大气中占了最大的份额﹣﹣95.3%,氮气占2.7%.那么,产生火星中赤铁矿晶体的氧气从何而来?
④最有可能来源于水。
⑤通过火星车于十年前拍摄的冰云,我们知道火星上有冻结的水,冻结的水位于火星的南极附近的地表下的1米处,埋在其极地冰盖明亮的冰川下面。当年,“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发现,火星表面确实有纵横交错的水道,这是富含液态水的迹象:它们还传回了冰蚀谷、蜿蜒小溪和卵石印迹的图象,证明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
⑥火星上有水的更多证据来自“好奇”号传回了其在盖尔陨石坑着陆点的图片,图片中有均匀的层状岩体,这是典型的在湖底形成的沉积物。在此之前,“好奇”号钻探了一块名为“坎伯兰”的火星岩石,岩石的矿物质中含有水分子。通常,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有时一个或两个氢分子会被一个较重的氘原子替代,大约每3200个氢分子中会有一个被氘原子替代。在火星表面,正常液态水可以蒸发,而重水分子则留在其表面,由于重水分子与正常水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我们能够测量出火星上的水存在了多长时间;以及火星上曾经有多少水。
⑦“好奇”号发现在大约40亿年前火星上就有液态水,这些水最终成了地下冰吗?我们一直想知道答案。
⑧前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发现,用基于地球的红外望远镜观测火星大气,他们测量出了在极地冰盖处有多少重水被冻结了,利用这个数据,他们计算出火星表面曾经有2000万立方千米左右的水﹣﹣比北冰洋的水量还多,但是现在的情形是,这些水只有13%变成了目前火星两极的冰,另外的87%已经消失在太空了。
⑨因此,我们相信,在某个时期火星上曾经有液态水,但是水从何而来?有两个可能的答案:一是火星在形成时产生的水;二是载冰彗星和小行星带来的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确切的答案。
⑩可见,水是产生火星中赤铁矿晶体的氧气最有可能的来源,也是火星之所以为红色的最基本的条件。
(摘自《读者•校园版》2017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火星是红色的”形成要素,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红赤铁矿形式存在的氧化铁 B.以红赤铁矿形式存在的三价铁
C.火星大气中占最大份额的二氧化碳 D.产生火星中赤铁矿晶体的氧气
(2)下列概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火星车传回的冰蚀谷、蜿蜒小溪和卵石印记的图象,证明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
B.火星上水存在的时间及水量测量的依据是重水分子与正常水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火星表面曾经有水,但这些水只有少部分变成目前火星两极的冰,另外的大部分已经消失在太空。
D.火星上曾经有液态水,水的来源是火星在形成时产生的水以及载冰彗星和小行星带来的水。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平实说明文。
B.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从全文内容来看,本文属于时间顺序。
C.第①段中加点词“唯一”不能去掉,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D.第⑧段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内容具体准确、浅显易懂。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的人生是一场冒险
【美】乔•昆南 陈丹丹译
阅读的人生是一场没有地图的冒险,旅途中遇见的知音有时出乎你的意料,其中也许包括你的孩子。我的两个孩子打小都热爱阅读。如今他们已经长大,所以我们可以交换彼此关于阅读的趣闻逸事。比如,我们对高中的课程安排都有着很强的厌恶。
我15岁的儿子把《双城记》带回家以后,就一直咬牙切齿。这是他的暑假阅读作业。据他所说,对狄更斯的阅读强行军枯萎了6月、毁灭了7月、摧残了8月。“‘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嘿,我说,二者必居其一,干脆点好吗?”他在暑期报告里这么写。于是,9月报到那一天,当他的老师告诉开会的家长们,我们才华横溢、热情满满的孩子们是多么热爱狄更斯,我就知道她是在骗人。我不管其他学生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的孩子恨死《双城记》了。
几十年来,好心的教育学家一直在破坏孩子们的暑假,强迫他们读《红色英勇勋章》这类小说。也许这些书是我们文明的基石,但它们显然一点都不好玩。美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超过4本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14岁时被迫痛苦阅读《呼啸山庄》留下的情感创伤。我就一直没能从阅读《还乡》的痛苦经历中恢复过来。不仅因为托马斯•哈代阴郁的视野、令人窒息的文笔让我觉得阴冷、窒息,还因为那是我头一回见识老师无限残忍的力量。如果我的老师还有一丁点儿人性的话,就应该让念高中的我们读《麦克白》,或者《高卢战记》,起码它们会多维持一会儿男孩子的兴趣。但是,强迫我们写一篇完整的读书报告,此书的作者又是个从不允许一丝阳光洒进作品的19世纪作家,这种强硬的手段对学生太残忍了。
离当年我被逼着向哈代投降已过去了45年,但“臭名昭著”的暑假阅读清单仍然存在,真是奇怪。我不是说学校要求学生在假期读书就一定是坏事:补充文化就像补充维生素,强迫要比放任来得效果好。我只是觉得奇怪,这个社会已经抛弃了其他高尚的文化准则,但为什么仍然允许成年人毁掉他们的暑假,强迫他们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些毫无意义的花言巧语,或者《炼金术士》这种麻痹心灵的媚俗小说?
但是,这个体系似乎还运转得不错。前阵子,我在我认识的高中生里开展了一次不太正式的调查,让他们评价过去几个假期里读过的书。调查的结果令我感到震惊。和我交谈的孩子们过去几个假期读的书还是可以算作“好”书一类。不过他们没有因为这些书而激动得冒泡,他们用“嗯,还挺好玩的”来形容《贝奥武夫》。但是,没有人提到过《还乡》这本仍然出现在众多阅读清单上的书。学生没什么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也承认喜欢老师让他们读的书。不过他们说,如果能让他们安静地阅读,而不是像验尸一般分析解读,那就好了。
后来就连我儿子﹣﹣在大学读古典文学﹣﹣似乎也意识到,暑期阅读总的来说是种宝贵的经验。
“我很讨厌《双城记》,但读到最后我改变了看法,”几年之后他告诉我,“我不喜欢里面的人物,历史背景也是胡扯。但看到西德尼•卡顿被推向断头台,我赞叹这个结局不错!读第二遍的时候我真心喜欢这本书了。”
“你还重读了《双城记》?”我大吃一惊,“你不是一直在抱怨这本书有多么可恨吗?”
“不错,”他回答道,“是没有《远大前程》好,但是最后25页很惊艳啊。”
儿子的坦白令我意识到,有必要重新评估我对暑期阅读的一切看法了。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请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含标点限 60个字内)
(2)根据文意,你认为作者会如何“重新评估自己对暑期阅读的看法?请写出3点。(每点含标点限40个字内)
(3)文中表达了不同人关于暑期阅读的不同看法,你最赞同其中哪一个观点?为什么?(含标点限80个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