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为一位高一学生的漫画,请你分析其意图最有可能是说明( )
A.列强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 B.鸦片危害国民,无力战斗 |
C.清政府统治腐朽,无视外敌入侵 | D.清政府腐败,导致外敌侵入 |
从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到秦朝“书同文字”的变化(下图所示),反映出()
A.汉字开始走向成熟 |
B.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
C.书法发展为自觉的艺术 |
D.从百家争鸣走向文化专制 |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辩证”观念 | B.孟子的“仁政”学说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韩非的“变革”主张 |
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A.以民为本 | B.以礼治国 |
C.民贵君轻 | D.礼法并施 |
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隋唐时期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材料表明()
A.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 |
B.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 |
C.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 |
D.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 |
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 B.强调博爱与平等 |
C.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 D.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