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是“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是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 )
|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 B.将矛头直接对准反动清政府 |
| 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
| A.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显著增加,土纱销售陷入困境 |
| C.上海开埠通商,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
|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征婚 |
| B.文明阳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
| C.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
|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霄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
|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
|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
|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
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
| 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
|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
|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
“19世纪后半个世纪中,整个世界都受到了不断增长的生产率的影响。新西兰的羊毛、加拿大的小麦﹑缅甸的稻米﹑马来西亚的橡胶﹑孟加拉的黄麻以及西欧和美国东部兴旺的工厂——所有这些资源都卷入了生气勃勃的﹑不断扩张的全球经济之中。”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市场形成 | B.经济全球化推动 |
| C.工业革命发生 | D.交通运输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