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永久性伤痛有( )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
宋 |
明 |
清 |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B. |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
C. |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
D. |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 |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
B. |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
C. |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
D. |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 |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 |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D. |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 |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 |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 |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
C. |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