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包括( )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B.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发生变化 |
| C.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变化 | D.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指出:“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反映了
| A.科举制的发展推动了元曲地位提高 |
| B.元代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起源阶段 |
| C.元曲符合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
| D.商品经济发展是元曲繁荣的根本原因 |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 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 片森林。”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
|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
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
|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
| 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 |
|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学术思想属于
| A.道教 | B.佛教 | C.程朱理学 | D.陆王心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