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5小题,共22分)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奏之,事皆合旨 命令 | B.授监![]() |
C.令直门下省 同“置”,安置 | D.此非臣所发意意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甚获当时之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B.乃臣家客马周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太宗怪其能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D.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位尊而无功 |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马周,博州荏平人也 | B.凡四度遣使催促 |
C.与语甚悦 | D.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 |
B.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 |
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 |
D.马周看问![]() |
(1)用“/”为下面文字断句。
周 见 事 敏 速 性 甚 慎 至 至 于 论 量 人 物 直 道 而 言 朕 比 任 使 之 多 称 朕 意 既 写 忠 诚 亲 附 于 朕 实 籍 此 人 共 康 时 政 也
(2)翻译下列句子。
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抄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迁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后汉书·虞延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约失之者鲜矣约:约束。 |
B.谮延多所冤枉 谮:诬陷。 |
C.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干:触犯。 |
D.信哉斯言信:确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赖其全者甚众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B.宗果以侈从被诛敛赀财以送其行 |
C.信阳侯阴就乃诉帝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
D.衍惭而退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年轻时逮捕了王莽贵人魏氏的门客,为官执法严明;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铠甲戴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虞延劝谏不被接纳,见势就辞官离开了。临刑时富宗为此十分悔恨。 |
C.虞延为人刚正,执法不避权贵。虞延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皇帝亲临馆舍检查囚犯罪状,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坚持严正执法。 |
D.邓衍仪表出众,皇帝自叹不如,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 |
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2)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对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
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 |
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践:践踏 |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取北越之地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临不测之渊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B.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 D.②与③相同,①与④相同 |
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
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
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开头的“六世”是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 |
B.从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在秦始皇继位之前,天下已经统一了。 |
C.秦朝通过武力夺取了天下,又试图用武力来统治天下,自始至终都没有施行仁义。 |
D.贾谊认为秦国在统一天下的时候没有施行仁义,但统一天下之后,应当施行仁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 |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 |
C.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 |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轻:轻易 |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2分,共6分)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辙面斥其非非:过错、错误 |
B.沮之则引退沮:败坏、贬损 |
C.吕大防、刘挚患之患:厌恨 |
D.人臣被祸被:遭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出淤泥而不染 |
B.知虎豹之欲食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且放白鹿青崖间 |
D.勿为流言所惑公为我呼入 |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然当今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 |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有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 柴绍之讨梁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节选自《新唐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缘:向上爬,攀援 |
B.乘之,俘杀相藉藉:抚慰 |
C.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卒:通“猝”,猝然,突然 |
D.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冀:希望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①③⑥ | B.①②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