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
等 雪
唐 敏
1这是我在上海,遇到一场大雪后听说的事,上海是一座远离大自然的城市。是一座人满为患、疲乏和苍老的大城市,但我却听到了这个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等雪。当然,说雪在等雪的人说得极为简单。江南大城市里的雪是留不长久的,像无数匆匆路过上海的外地人,雪过上一夜,至多两夜便离去了。这次雪下来三天了,屋顶上还停满了雪,于是说话的上海人望望窗外的雪,说:“呵,雪在等雪呢。”这种说法像清澈的冷风吹过我的心头,清凉得异常醒目。于是我问:“雪怎么会等雪呢?”好几个人回答我:“哪,是这样的,它也要找个伴呢,等下场雪来了一同去。”
2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雪不是为人类预兆丰年的,也不是人类粮食——庄稼的被子,更不是天上落下来的面粉或糯米粉。雪就是雪,雪等的盼的是当,与人类无关。雪的思维就是如此简单,如同它简单的传说。这传说如此精确地表达了雪的心情,因为江南的雪是短暂的,再也没有比江南的雪要等雪伴更困难的事了,所以江南的雪的爱情故事,才会埋藏在毫无自然气息的大都市上海之中。
3雪对我是亲切的。我在农村插队时,遇到过一场南方罕见的大雪。下雪的那夜,我独自一人睡在农民土屋的楼上。所谓楼上,就是人字梁的三脚架里,三脚架的空洞处,用竹篾条粗心地挡一挡。早上醒来时,屋外一片灿烂的睛光,我以为太阳出来了。仔细一看,天还早,是强烈的雪光唤醒了我。从人字梁的三角形大洞外边,飘进来无声的小雪花,它们停在我的被子上,停在楼板上,停在我乌黑的头发上,除了我的脸上,雪停不住,化成湿湿的潮气。一层绒毛般轻盈的、极薄的雪盖住了我。小雪花一落到我的脸上,就像被烫了一下,它尖尖的角便刺我一下,想跳开去,但已经融化了。我清楚地看着它们六角形的花样,在瞬间消逝。我还用眼角斜斜地看着自己头发上的那层发着蓝色光芒的薄雪,我不敢动一动,怕破坏了雪对我的抚爱和打扮。当我最终不得不起身时,长头发披落下来,我的脸和脖颈第一次感到了头发是这样的冷,冷得彻骨的清凉。雪妆一下子全消失了,在我的身上化成热的雾气。
4不过,那时候我还根本不懂雪会等雪的传说,我只是奇怪雪是最冷的东西,却表现出最火热的情绪。当时我明白的只是一件事,明白了为什么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会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童年看戏的时候,最想不通的就是热血化雪的联想是如何得到的。原来,雪真的是热的。
5不过,我常叹息雪的热情太短暂,带来的却是长时间的寒冷。由于寒冷过于强大,以至人们彻底忘记了雪的热情,一谈起雪,都说冷。现在听到了等雪的传说,我沉默良久,世界上能让肉体感觉到的热,都是会消逝的。不消逝的热是不能用人的手来感觉的。不消逝的是等,是盼,江南是温湿之地,雪像梦一样容易消逝,就是这样的雪,在短暂的生命中还不放弃等待和盼望,雪真是世界上最热情的造物。
6于是我热切地盼望眼前的这场雪真能等到下一场雪。每天我都注视着屋顶上日渐消瘦的雪,每天都没有再下雪,雪病了,发黄、发黑,像枯萎下去的植物。它的伴还没来。雪渐渐地少下去,小下去,像一位乘船远去的朋友。到最后在最冷的朝北的瓦檐缝里,雪消失了,但是雪的伴还是没有来。这情景好像看着一个活人渐渐地死去,好像合上一本书,雪等雪的经历就这样变成传说,留在人们的口中。
7的确,并非所有的盼望都能如愿,但这场雪坚持了这么久才消融殆尽,它把等和盼留在上海的每个屋顶,就像它最初降临的样子。在整个冬季里,这份等待和盼望的热情都不会走。
8记得在大雪化尽的前夜,夜半我惊醒过来,因为我听到了暴雨一样的声音,这强烈、急骤的雨声只有炎热的夏季才会有,而且玻璃窗上真实无妄地溅满了夏季暴雨那样饱满的雨珠。我渐渐明白过来,这是在化雪。雪如此要强,就是融化也在夜晚无人时。雪没有等到雪,它是难过的,当它不得不孤单地离去时,它痛哭了,它最后的眼泪还是那样滚烫,像夏天的暴雨。(选自《中国当代散文》,有删改)文章说“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6分)
(1)这个传说好在哪里?(3分)
(2)作者为什么说“想不到”?(3分)作者详写在农村插队时遇到大雪的经历,意图是什么?(6分)
在“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赋予雪哪些品质?(6分)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借“雪化”这一简单的自然景观,赋予雪以感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艺术形象。 |
B.文章在赞美“雪等雪”这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的同时,对上海人满为患、缺乏自然气息的现状也流露出了一些不满情绪。 |
C.从“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明白了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为什么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 |
D.“病了”“发黄”“发黑”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在等待伙伴时那种因焦灼而渐渐憔悴的形态。 |
E.文章结尾描绘了一幅“夜半雪化”图,大雪等雪未得而“痛哭”,让人顿生爱怜之情,同时对没来之雪感到气愤。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教练的艺术形成式表现了埔大深遂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圈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诉外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扩年殿比大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外低楼,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圈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圈”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科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阅代表着生命光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以气热取脏,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徒刑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取材于杨辛《天坛》).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热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
答:.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
答:.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答:,,。.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阳光的香味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得泼在为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 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我是城市小孩,痛恨大自然。每次到了野外,朋友们悠然见南山,我只想找地铁站。上个周末被朋友拉去爬山,却有奇遇。我们去爬阳明山,才走到二子坪,我已摇摇欲坠。两旁树林茂密,我无心欣赏。我上气不接下气,根本无心欣赏。此时,我突然看到窄小的山路上坐着一位老先生,七十多岁了吧,却抬头挺胸,直视前方,丝毫不理会我们这些游客。我们走近一看,才发现他在卖橘子。脚下摆着两大篮,里面的橘子一个比一个难看。
朋友买了一些,他也不给塑料袋。大伙当场吃了,吃不完就拿在手上。大家一边吃一边跟他聊天。他用本地话说,他在那条山路上卖了一辈子的橘子。早在政府把阳明山规划成公园之前,他就在山上种橘子,采了就在山上卖,从不带下山。他不用人工肥料或农药,橘子百分之百自然。我说:“那这是有机橘子喔!”朋友斥责我:“‘有机’是你们这些雅痞的说法,不要用那种字来污染这些橘子!”我摸着橘子,又小又脏,上面坑坑洞洞,实在引不起食欲。
朋友都在吃,我不好意思,只好开始剥皮。我看着自己的脏手,还吹毛求疵地问:“有没有人有湿纸巾啊──”立刻被大家嫌弃。我剥下皮,想找垃圾桶丢,只见到老先生对我挥挥手,指向树林的泥土地。然后我看到地上已经有了很多果皮,显然是先前食客的成果。土里来土里去,这橘子不需要任何文明的处理。
我用满是细菌的手把其貌不扬的橘子送进口中,却尝到前所未有的甜味。老先生说:“橘子的季节过了,下礼拜我就不来了,我们明年见。”不知为什么,甜甜的橘子下肚,突然酸了起来。我瞄山下一眼,突然领悟到我在那里过的是极度人工充满包装的生活。
我做的工作写的小说追求的爱情,牵挂的情绪,每一项都叠床架屋千回百转。每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经营世界奇观,充满了仪式和身段。表面上是在追求某种崇高的目的和价值,其实都在兜圈子。我需要有品牌的公司有品牌的西装有品牌的女友,甚至有品牌的忧愁。在城市里,我像是明亮干净的超级市场冷冻库中包在保鲜膜里的橘子。漂漂亮亮冠冕堂皇价格过高,却味道不好。我的人生没办法长在树上,摘下来剥皮就吃。我的人生在享用前必须把手洗干净,然后倒计时。
但我也知道我不可能变成野地的橘子了。告别老先生十分钟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接手机。但下山后的这几天,我一直想着他,纳闷他接下来大半年不卖橘子,生活费怎么办。这当然又是我这种“无机”的人的思维模式。我把山上带下来的一颗橘子放在电脑前,让它跟我一起照辐射线。橘子渐渐变色烂掉,但那个星期日的甜味,却始终在我的心中翻搅。
(王文华《橘子的甜味》).老人卖的橘子为什么被作者称为“有机橘子”?
. 联系全文,谈谈“甜甜的橘子下肚,突然酸了起来”一句的含义。
.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选出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
“我是城市小孩,痛恨大自然”句,是作者故意用的曲笔,从全文看,作者对“自然”怀有深深依恋之情。
“橘子的甜味”即是作者思考生活的一个触媒,也是一种朴实自然真切的生活状态的象征。
文章结尾将“一颗橘子放在电脑前,让它跟我一起照辐射线。橘子渐渐变色烂掉……”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彻底的否定。
“但我也知道我不可能变成野地的橘子了”表明作者对生活没有信心,没有理想。
|
文章由“橘子的甜味”引出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自然真切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我注意到一些评论在概括《大长今》时用的一个概念:“韩国宫廷历史小说”。这种从题材出发的把握存在这样的缺陷: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无论是写革命,还是写烧饭,无论是写爱情,还是写性,都可以写出艺术魅力,也都可以写得很乏味。所以,无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围绕“重大题材”来讨论文学艺术问题,还是今天又有评论家提出“应该多写底层人民”,在我看来,均没有接触到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工具化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也没有接触到中国的文学和影视市场那么容易被“西流”“韩流”侵袭的原因。那就是:如果我们写得“不怎么样”,无论转换“写什么”,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都是没有多少用的。
所以我以为,《大长今》的魅力来自编导将“美丽”“感人”“启迪”融汇在一起的完整美——按照我的文学观,在好看和打动人后面,一定有启迪人的东西,才是真正完整的好作品。因为“启迪”是对“好看”的穿越,那就是“不仅仅好看”“不仅仅感人”,审美的张力和深度就出来了。而这,要靠小说作者乃至电视剧编导在作品整体立意上的“原创性努力”。
所谓“原创性立意”,在《大长今》中,是指材料可以来自其它国家的文化,但结构和性质已经独有。它可以有儒家“温良”的材料,但性质并不将这种“温良”依附于群体规范和要求,而是做“最好的努力”的创造性自我实现,始终坚持自己的这一信念;它可以有日本式的“内敛”,但并不让这种“内敛”爆发导致对他人的伤害,相反,而是将崔尚宫这样的“罪人”引向面对“最好的人”的自我忏悔;它可以有东方女性的“含蓄”,但这种“含蓄”不是中国女性王琦瑶(《长恨歌》)林黛玉(《红楼梦》)那样的“忍受”和“软弱”,也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它可以有现代时尚青年喜欢的“漂亮”和“美丽”,但她既不刻意让他人注意自己的这种美丽,也不在意他人赞美和贬损这种美丽,更让年青的俊男俊女们思考“美丽不是化装的,而是从信念和心灵生长出来的”这个启示性问题,所以流放着的疲惫的长今又怎能不美丽?她可以有中国日本台湾电视剧中都有的母子父子男女之情,并用母爱打动人,但把最深刻的爱理解为“成全对方做她自己想做的事”,却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可能把爱理解为“占有”和“结合”的观众的心灵。这种创造,来自编导对笼罩全剧的韩国民族精神内涵有了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的东方性理解。即一种默默的含蓄的温爱的坚执的创造性自我努力,是如何在一种不可能的环境中绽放成从根到叶均美丽不败的花朵的。这种“理解”不仅游荡在《大长今》的所有情节和场景中,而且也就是韩国文化精神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并由此展开和穿透作品内的人物故事细节和意境。我想,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所谓“文学性”和“艺术性”高,原因也就在这里。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大长今的整体美》,有改动).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均没有接触到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工具化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一句中“工具化”是指过去曾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
“无论转换‘写什么’,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一句中的“写什么”指的是选择写作的题材,“怎么写”指的是作品的结构安排。
“所谓‘原创性立意’”中的“原创性立意”指的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在汲取别国民族文化精华时有独立的理解,注重体现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涵。
“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一句中的“怎么样”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是否吸引人,感动人,能否给人启迪。.本文对《大长今》的完整美进行了鉴赏,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作品的魅力在于同时具备了好看感动人启迪人的特点。
作品在好看和打动人后面,一定有启迪人的东西,因而就具有了审美的张力与深度。
作品的完整美来源于创作者的“原创性努力”,即选材的新颖与构思上的巧妙。
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高,与作品体现和宣扬了一种含蓄温爱坚执的韩国文化精神及其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是分不开的。.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优秀文学创作只要考虑“写得怎么样”,而无须考虑“写什么”或者“怎么写”。
信念与心灵是艺术形象的灵魂,是艺术形象美丽的源泉,例如流放的疲惫的大长今丑陋的撞钟人都因美好的心灵而让读者深爱。
韩国文化是对其他诸如中国日本东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很多方面有令人感动的创造性诠释。
中华民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也曾是大韩民族的老师,如今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发扬光大民族文化,更需要再树民族精神。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没动)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的的原因。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