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
B.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基的本道德素质。 |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
D.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皆出于此乎? |
C.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适莽苍者,三餐而后反 |
D.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殆为此也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相:代词,你。 |
B.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立,成人自立。 |
C.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变化。 |
D.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极,极点。 |
下面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表现了庄子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他散文的风格和成就, |
B.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四大![]() |
C.《诗经》《楚辞》则成为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
D.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一个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明志,一个隐忍以活,发愤著书,不仅洗刷了耻辱,更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择生践志。两人为后人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 |
下面的古诗文名句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B.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西厢记》) |
C.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 |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
下列对所给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当时”一词,用词精当,准确说明达尔文当时对于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的了解研究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这体现了达尔文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B.“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神”指大自然。这句话既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的礼赞,也是哲学的沉思、主题的升华。 |
C.“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莺莺这种轻视功名、珍重爱情的明智言行,![]() |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已使”“尤使”在感情上呈现递进关系,把愤怒的感情推向顶点。“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并提,概括尽反动势力的残暴和死难青年的惨状,倾泻了作者的满腔愤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