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有“世界历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关注,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材料一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右图),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1)据材料一,《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你怎样理解图中的“民主统一”?其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二 1950年12月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RED
CHINA'S MAO。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2)材料二中,周刊的封面为什么要这样设计?(2分)
材料三 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其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四 2005年6月,《时代》周刊以“中国的新革命”为题,用20多个版面做了一组有关中国崛起的特别报道,导语则为“中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谅解才是出路”。
(4)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四中“导语”的认识。(2分)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严复在《天演论》按语中说,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竞争,“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梁启超说“只有兴民权,才能固君权,救危亡”。
材料二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三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都摆放孙中山的画像,这是一种象征、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仁人志士的哪些思想?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这一观点。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
——司马光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
材料二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贫极窘之中国”御侮“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
——谭嗣同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些学者从不同领域进行了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标题 |
内容摘要 |
一、“引边荒艰巨为己任” |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一大壮举 |
二、运筹帷幄,进规北疆 |
根据天山“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制定消灭阿古柏的步骤,收回乌鲁木齐等城 |
三、决胜千里,底定南疆 |
仍采用“缓进急战”的战术,收复达坂、吐鲁番、喀尔噶尔等城,阿古柏自杀 |
四、“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 |
提出“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中国收回了伊犁地区 |
——据孙占元《左宗棠评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土归流”的含义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左宗棠“引边荒艰巨为己任”的历史背景,并概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下面是曼德拉生平经历简表(部分)。
时间 |
主要活动 |
1944年 |
参加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 |
1950年 |
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 |
1952年 |
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 |
1961年 |
领导罢工运动,抗议和抵制白人种族主义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国”;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 |
1962年 |
被捕入狱,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 |
1990年 |
2月,南非当局无条件释放曼德拉;3月,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 |
1991年 |
当选为非国大主席 |
1993年 |
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 |
1994年 |
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
1997年 |
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 |
——摘自《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新华网
(1)根据材料,归纳曼德拉在哪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曼德拉斗争方式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它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
材料二 1951年9月4日,美国召集了许多同盟国在旧金山召开了与日媾和会议,朝鲜、中国没有受到邀请。南斯拉夫、印度、缅甸受到邀请但拒绝参加会议。与会的48个同盟国于8日签署了《与日媾和条约》,即《旧金山和约》。和约主要内容:盟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在和约签订的当天,美国与日本还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参加会议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条约的内容,拒绝签字;越南、朝鲜、蒙古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也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
——以上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政府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理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