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PM2.5进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同时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细胞的途径: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 |
D.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
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以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外正内负,是K+主动运输到膜外的结果 |
B.甲、乙两图a处给予相同适宜刺激后,电流计同时发生偏转 |
C.甲、乙两图此时电流计测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显示为正值 |
D.乙图中神经冲动由a→b的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
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
突触小体存在于( )
A.神经元轴突末梢 | B.神经元树突末梢 |
C.神经元细胞体 | D.两个神经元之间 |
沙漠中的动物经常会因长时间找不到水源而饥渴,此时机体内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