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和“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每3g物质Ⅰ与1g物质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g物质Ⅲ |
B.每3个物质Ⅰ分子与1个物质Il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物质Ⅲ分子 |
C.每3万个物质Ⅰ分子与1万个物质Ⅱ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万个物质Ⅲ分子 |
D.每3n个物质Ⅰ分子与n个物质Ⅱ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n个物质Ⅲ分子 |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
B.向盛有少量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质量的水
C.向盛有一定质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向盛有一定质量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少量) |
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N2 |
O2 |
碳粉 |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粉 |
B |
NaOH溶液 |
Na2CO3溶液 |
氢氧化钙溶液 |
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
C |
氯化钠固体 |
泥沙 |
水 |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
D |
KCl溶液 |
K2SO4溶液 |
Ba(NO3)2 溶液 |
加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
A.AB.BC.CD.D
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都能用浓H2SO4干燥
B.Na2CO3溶液和NaNO3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C.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则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下列有关物质区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水区分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B.用氢氧化钙区分氯化钾和氯化铵
C.实验室用品尝的方法区分食盐和蔗糖
D.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绒线和棉线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成物的化学式可能是NH3
B.该反应有单质生成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