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雕花烟斗
冯骥才
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C)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情节:花房相遇,感受温暖→    →重戴桂冠,冷落花农→       
好处:                                                            
.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从文中(A)(B)(C)三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处:                                                           .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相遇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再次被打成黑画,他又落魄了,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进新房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生疏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戒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 ”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 ”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怀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缓和,他一冲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美丽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屋子盖了很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形,我很难对孩子说明白。”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看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直地答应了,冲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头脑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认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碰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漆黑,身材硬朗,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牢牢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眼光中有一种摇摆的拘束。做父亲的似乎在尽力显示出一种干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需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本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便利,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测验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刻画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看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骄傲和自豪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很多。
⑨一会儿,这对父子看完了我的新房,他们几乎是一步步挪着退到门边向我离别。忽然,这位民工父亲一下子牢牢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了一种城里人家的温热,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
⑩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略、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冲动。就这一下子,我觉得,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11)父子俩互相扶持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屋子,城里人住得真舒畅,气质高雅,假如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屋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爱慕和憧憬。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我想,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12)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22期)
.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
.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牢牢地握在一起……”“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结合文艺,分别说出第六节中“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8分)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师在草原上的静卧,甚至是一只鸟, 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藏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 只是壁虎四足上潜着的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在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 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 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 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是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们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惊;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枝柯的颤动、 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 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练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造反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的内核在沉浮中发出金属般的脆响。
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 一川的溪水, 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 父亲的笛声婉转、 旷远、 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结合全文,谈谈文题“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中“清凉”的含义。(4分)
.作者观察到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可又为什么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4分)
.品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沉浮中发出金属的脆响”的深刻含义。(5分)
.最后一段划线句子塑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5分)

(二)雨的随想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②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③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④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忤。或许因为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冷,让太阳一边凉快会儿也好。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的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⑤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使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较。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⑥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又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
⑦在北方,一年365天中,有雨的日子并不很多。于是若逢上一天,有雨如诗或者有诗如雨,便觉得好奇。
、第①段中,作者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请你用明白通俗的语言解释这句话。
、第②段中,“弥漫” “浸润” “镌刻” “瓢泼”等词语,在这些词语中,哪两个词可以置换?哪两个词不能置换?简言其理由。
、第④段中,“人们却多不以为忤”的“忤”应该怎样解释?
、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请你补写出前两句。
、第⑥段中说“雨中的年轻”,而为什么不说“雨中的年轻人”?请简要回答。

(一)
凡尔赛宫
①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每年参观人数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②凡尔赛宫建筑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想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
③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也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饰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的一大胜景。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连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7扇朝花园开得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时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自如,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于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④凡尔赛宫正宫前面有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一条人工河如玉带般伸向远方,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女神雕塑亭亭玉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丰姿多彩,美不胜收。
、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说明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得一颗明珠。
、写出下面三句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每年参观的人数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泰。 ()
②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连结两个大厅。()
③一条人工河如玉带般伸向远方。()
、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其中”具体是指什么?
、漫步在凡尔赛宫的镜廊内,为什么会“满目苍翠,仿佛置身于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