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动物睾丸内细胞分裂图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曲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像D→F属于 分裂;D→A属于 分裂。
(2)写出一个D细胞经C细胞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 。
(3)图D细胞在分裂产生配子时A与a的分离和a与a的分开分别发生在座标G中的 。(要求写时间段)
水稻种子中70%的磷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易同铁、钙等金属离子或蛋白质结合排出体外,是多种动物的抗营养因子;同时,排出的大量磷进入水体易引起水华。(1)磷元素除了形成植酸外,还可以出现在下列_____________分子或结构中(多选)。
A.核糖 | B.ATP | C.核糖体 | D.核膜 |
(2)种植芦苇能有效抑制水华的发生,表明芦苇与引起水华的藻类关系是_______。
(3)植酸酶可降解植酸,在谷物类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的________利用率。
(4)酵母菌中植酸的活性较高。下图是从不同类型酵母菌的发酵液中提取植酸酶的工艺流程。
据图回答:
①植酸酶________________(Ⅰ/Ⅱ)属于分泌蛋白。
②若植酸酶Ⅰ和Ⅱ的肽链组成不同,其差异体现在________。
提纯的植酸酶需做活性条件测定。右图为测定结果。
③图中的自变量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种);
因变量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下图是某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及有关实验数据,请据图及表格数据回 答以下问题: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生物膜系统由_______ (填序号)构成。细胞在缺氧时,会在[ ] _______ (填序号和名称)中产生乳酸,乳酸产生后能从细胞内出来进入内环境,而催化乳酸形成的酶则不能出来,这是由于生物膜系统中的②具有_______特性。
(2)若该细胞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则是观察细胞丰线粒体形态分布以及观察_______的理想材料。当用_______作为染色剂可清晰地观察到线粒体形态和分布,此时细胞状态是_______(活细胞、已死亡)。
(3)若该细胞是小白鼠的肝细胞,某科学家研究了100个细胞,把每个细胞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含有细胞核,另一部分没有细胞核,所有细胞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之后得到如上表数据,分析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从表中可以看出,有核部分也有一部分细胞逐渐死亡,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 (填一个即可)、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导致死亡等。通常细胞对感染的病毒等微生物是有一定的抵抗力的,这是由于细胞中[ ] _______(填序号和名称)能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等微生物。
图1中的X、Y、Z是图2细胞中的三种化合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X表示图2中的储能物质,则X是____________。在饥饿状态下,图2中的Y参与调节X的含量,则Y表示________。7在结构上表现出与功能上相适应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Y、Z是组成结构7的化合物, 则Z表示_________,鉴定Y常用_________试剂。
(3)若Y、Z是组成结构1的化合物,则Z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种)
(4)如果X表示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葡萄糖,在这种跨膜运输中,Y和Z不可缺少,则Y是____________,此过程中与Z相关的化学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到普通光学显微镜,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物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2)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到刚好穿过视野中心的一行连续排列的12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看到此排细胞数目比原来少个,所看到视野的亮度比原来。
(3)在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可能观察到叶绿体环绕液泡的运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果如图所示,细胞内叶绿体的实际位置和细胞质流动方向 ( )
A.左侧,顺时针 B.右侧,顺时针 C.左侧,逆时针 D.右侧,逆时针
49.某医院病理室为确诊一患者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切取了一小块肿瘤组织进行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之前,肿瘤组织必须先用等处理成单个细胞。
(2)若开始培养时取一滴培养液观察有100个肿瘤细胞,经24h培养后,取一滴稀释100倍
后再取一滴(设三次的“一滴”等量)观察,发现有64个肿瘤细胞,此肿瘤的细胞周期大约为h。
(3)某科研单位研制出一种新型治癌药物X,但不知对此类肿瘤是否有疗效,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加以验证。完成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培养瓶,编号1号、2号,两瓶中装入等量的培养液;
②.;
③.;
④.。
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