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不对的一项:
A.辍耕之垄上(去) | B.怅恨久之(代词) |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助词“的”) | D.楚人怜之(代词,他) |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置人所罾鱼腹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D·陈胜乃立为王.选出下列句子含义有误的一项:
A·第一段文字写陈涉的贫苦出生和远大抱负,生动说明了陈胜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暗示了陈胜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B·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写陈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的压迫程度之深,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C.“失期,法皆斩”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农民走投无路。
D.“苟富贵,无相忘”表明陈胜希望摆脱贫苦处境。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
(12分)
文天祥三过无锡
宝祐①四年,文天祥二十而举进士,游于江南,过惠山,寓梁溪居,先朝故相李纲之隐所也。沿溯轻驶,四顾溪山邑屋之美,慨然曰:“君子进而在朝,则行其道;退而在野,则乐其志。”是年,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
德祐初年,元将伯颜举兵二十万南下,朝廷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泣涕,发郡中豪杰。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其友止之曰:“今贼兵势大,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势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徇之,庶天下将有闻风而起者。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十月,天祥入平江②,时北兵攻常州亟。天祥麾军至锡,遣朱华、尹玉、麻士龙援常,至虞桥,血战两日。士龙战死,朱华败绩,玉引残卒五百人夜战,比旦皆没。
德祐二年,北兵困临安,谢太后使天祥如元军请和,天祥自分一死矣,与元将伯颜慷慨抗论,上下颇惊动。伯颜怒拘之,欲北解大都。及无锡,恐南人劫夺,幽于黄埠墩。锡人闻文丞相过,持香跪送,哭声震天,鞭之莫散。天祥感泣,口占《过无锡》。环黄埠墩皆水,非舟楫不达,本难得脱,然北兵恐锡人势大,平明即悄然北遁。
未几,行至京口,有骁勇之士慕义而阴从之,果取文丞相,夜亡入真州。
(据《宋史》辑录)
【注】①宝祐:南宋理宗年号。德祐为宋恭帝年号。②平江:地名,今苏州。京口:地名,今镇江。下列句子中的“于”与“幽于黄埠墩”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B.又留蚊于素帐中 | C.何有于我哉 | D.青出于蓝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天祥年少成名,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 |
B.文天祥二过无锡时,正值元军大举南侵之际,他响应朝廷的号召,召集人马,驰援常州,但是惨遭失败。 |
C.文天祥三过无锡时,无锡百姓不顾元军阻挠为其送行,天祥感动而吟诗明志。 |
D.元朝人惟恐无锡百姓救文天祥,表面上押着他离开无锡,而暗中派勇士在京口尾随追杀文天祥。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故不自量力徇之 (2)比旦皆没
(3)谢太后使天祥如元军请和(4)鞭之莫散翻译下列句子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2)环黄埠墩皆水,非舟楫不达,本难得脱。
阮孝绪传(节选)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
[注释]①出继: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③颠覆: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例: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
A.贻以金钗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C.跪而拾之以归 |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胤之母周氏卒 (2)闻者咸叹异之
(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4)竟获免翻译下列句子。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
阅读《义田记》,完成第后面的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⑨,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⑩,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平生好施与 ( )②日食 ( )
③尝有志于是矣( )④及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既而为西帅②及为相 | B.①以其所入②以衾拥覆 |
C.①而终其志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 D.①此其大较也②常蹲其身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翻译句子。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阅读《刻舟求剑》一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楚人有涉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③遽契其舟()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剑不行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拔山倒树而来 C.而忘操之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翻译下列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文章借助议论的方式嘲笑了楚人的愚蠢,你能说出楚人的愚蠢之处吗?
阅读《疑人窃履》一文,完成后面的题。(12 分)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同“谬”,错误,荒谬。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适使其仆市履于肆()②而以窃履进()
③见其履在楚人之足()④遂与之绝()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2处停顿。
昔 楚 人 有 宿 于 其 友 之 家 者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使楚》)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