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四种观点。
甲 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 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 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丁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3)指出材料中甲、乙、丙、丁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和训练人民实行不合作主义即非暴力的消极抵抗。甘地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这会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还会复兴乡村工业。他本人就曾系了一条土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甘地教导说,将不合作主义和抵制运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实现地方自治。一旦印度的村民理解这些教导并按教导行事,英国统治的日子就不会长久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过了30年,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便告结束。这一意外结果的一个原因在于战争本身的影响:有关民族自决的种种口号所起的扰乱性影响。战争刚结束后的几年中的一系列灾害也促进了动乱……促成动乱的另一原因是战后英国奉行压制政策。甘地无疑是战后这场反英运动中的杰出人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人们对甘地褒贬不一,有的人称甘地为“印度现代国家之父”、“民族之父”,而有的人称他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结束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们对甘地或褒或贬的事实依据分别是什么?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王(即嬴政)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欲常赐天下之人,节是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农时。”
——唐·吴兢《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三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历二世即亡而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指出秦始皇和唐太宗在个人品质上的区别。古代中国帝王个人品质对其王朝兴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除了个人品质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历史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斯拉夫派人很有信心地预言,俄国专制制度的优越性会导致一个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旧制度的破产导致了旧制度的变革。
——美·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沙皇俄国采取的变革旧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3)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点?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受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下图为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签盖有“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纪念”邮戳的纪念章,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运用所学知识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英美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材料三所反映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