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
A.百家争鸣 | B.焚书坑儒 | C.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C.宗法制度不断加强 |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 “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
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
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 |
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
“新封的封国,因为外来征服族群和原居民的结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原来的血缘性格逐渐发展成地缘性格,就成了春秋的列国制度。”上述材料表明分封制()
A.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 B.强化了血缘纽带关系 |
C.成为周朝分裂隐患 | D.使中央权力髙度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