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2分,每小题3分)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韩镛优于治郡的一项是( )
①所至郡县,为之肃然
②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
③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
④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
⑤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
⑥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就是从进士做官的。 |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盗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本(每小题3分,共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 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
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注:定远,地名。(节选自《明史•徐达常遇春传》,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业农业:以……为职业 | B.达薄其人薄:看不起 |
C.明年二月,病笃 笃:(病)重 | D.不矜不伐矜:怜悯,同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祖乃得归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B.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C.以达为右丞相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
D.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外连衡而斗诸侯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闻之,咸叹异焉异:对…感到惊异 |
B.帝案地图,将封皇子案:通“按”,察看 |
C.因相证引,坐系者甚众系:关联 |
D.卒多有所降宥宥:宽宥,饶恕 |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明马皇后入宫后严于律己的一组是()
①内外咨禀,事同成人 ②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
③能诵《易》,好读《春秋》 ④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
⑤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 ⑥后虑其多滥,乘间言及,恻然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④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皇后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所以,她很小就料理家事,管理僮仆,僮仆家里家外凡事向她请 示报告。 |
B.父亲死后,由于家势衰微,被人欺负,所以马皇后的从兄马严向蔺夫人请求让她进宫。进宫之 后,马皇后待人礼节周到,特别受宠爱。 |
C.马皇后是个非常慈爱的母亲,对非亲生孩子肃宗尽心抚育,肃宗秉性淳厚,虽然有时候和皇后 之间有些隔阂,但非常孝顺马皇后。 |
D.马皇后秉性纯良,好学节俭,德冠后宫,得到了皇太后的称赞,以及很多宫人的敬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贲中郎将粱松、黄门侍郎窦固等因谮之,由是家益失势,又数为权贵所侵侮。
(2)望见后袍衣疏粗,反以为绮毂,就视,乃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寞、扦宋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卒。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 |
B.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报:报答 |
C.汉拜骞为太中大夫拜:授予官职 |
D.知永草处,军得以不乏乏:困乏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与“欲因此时降武”中“因”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此言,因欲通使 |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 | D.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朝正想攻打匈奴的时候,张骞应朝廷的招募,带着一百多人和堂邑父的胡奴名甘父的一起从陇西出境,出使月氏。 |
B.张骞被匈奴扣留十三年,受尽了煎熬,每当穷困危急的时候,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当饭吃而渡过了难关,终于带着所有部署回到了汉朝。 |
C.回到汉朝后,张骞又曾跟随两位将军去攻打匈奴,但个人的遭遇却迥然不同,跟随大将军时因立功被封侯,跟随李将军时因误了约定时间险些被杀。 |
D.后来,张骞又被朝廷派往旁的国家,最后和乌孙国派来几十个使者带着几十匹马回报和答谢汉天子,张骞趁机让他们知道汉朝地域广大。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2)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