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表,回答27~29题。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耕地面积(万公顷) |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
① |
34.3 |
532.5 |
1865.8 |
15.8 |
② |
53.5 |
1 539.1 |
727.9 |
15.0 |
③ |
51.9 |
542.4 |
404.4 |
0.4 |
④ |
31.1 |
361. 0 |
184.6 |
2.0 |
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 | B.苏、川、陇、黑 |
C.黑、川、陇、苏 | D.陇、黑、川、苏 |
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
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5为世界四条河流某一河段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四条河流的共同特征是( )
A.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 | B.都没有结冰期 |
C.汛期都十分明显 | D.河口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
各河口三角洲形成洪灾的主要原因分析及成灾强度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河含沙量大,河道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河口附近人口多。成灾强度最大 |
B.乙河支流多,上游来水量大;多台风,降水强度大。成灾强度最大 |
C.丙河支流多且南北对称,径流量最大;三角洲地势低平。成灾强度最大 |
D.丁河流域内降水集中;三角洲地势低平;人口多;河口有海潮顶托。成灾强度最大 |
乙河航运量远大于丙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 | B.径流量 | C.地形 | D.经济 |
读某地区地形略图4,回答下列小题。这里河流曲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 )
A.侧蚀作用明显 |
B.受断层的制约 |
C.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
D.河流下蚀作用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 | B.此处河流曲折,不易发生洪涝 |
C.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 | D.该地区聚落沿河流分布于河流凸岸一侧 |
图甲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图乙为“此日P地太阳高度变化图”。读图2完成下列小题。P点的地理坐标为( )
A.70°S,90°E | B.70°N,90°W | C.70°S,90°W | D.70°N,90°E |
此时北京时间为( )
A.m日22点 | B.m日16点 | C.(m+1)日14点 | D.(m+1)日8点 |
此日后一周内( )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 B.北半球昼短夜长 |
C.P 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 | D.P地日出的时间变早 |
图1中a、b是北半球某地理要素等值线图,且a>b,M、N分别位于图中a、b线之中点,读图回答下列小题。A若a、b是纬线,M、N在同一经线上相距2220千米。当国际标准时间为6点时,M地为正午,其太阳高度角为0°,同时,在M地观测到北极星的高度为70°。则N地可能( )
A.昼长夜短 |
B.受冷高压控制 |
C.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刻 |
D.河流出现凌汛 |
若a、b是等压线,则M地( )
A.盛行偏南风 |
B.气温略高于N地 |
C.受快行冷锋影响 |
D.以晴朗天气为主 |
若a、b表示等潜水线,MN表示某河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由 N流向M | B.河流水能资源丰富 |
C.河水补给地下水 | D.河流东岸侵蚀严重 |
海陆间热力环流形成的海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在陆地上形成降水。读图回答1~2题。若近期陆地降水持续减少,可能的原因是:
A.陆地升温明显 | B.海平面不断下降 |
C.海洋持续升温 | D.大型水库建设过多 |
解决近期地面缺水,人类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需水量大的工厂停产 | B.农业灌溉采取喷灌、滴灌技术 |
C.拟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 D.尽量减少水路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