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兴奋异常。有一草帽公司老板高兴地说:假设中国人每人都戴一顶草帽,那么我们就发了大财了。结果事与愿违。英国人制造的草帽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在中国畅销。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英国人制造的草帽质量低劣 | B.英国还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 |
C.英国人没有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 D.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
下图是一张上海某一历史时期的警官证。证件印章中所提及的“特别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奇特的“国中之国”现象。如果究其源头,此规定最早当出自:
A.《南京条约》 | B.《南京条约》的附件 |
C.《黄埔条约》 | D.《天津条约》 |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来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鸦片战争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6年 |
7010 |
13220 |
1850年 |
8919 |
23040 |
1854年 |
14122 |
62896 |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农村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农业的发展趋势不包括:
A.农业生产商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被彻底毁灭 |
C.一些农民破产,离开农村进入工厂做工 |
D.中国的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日益殖民地化 |
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带“洋”字的词语很多,如“洋装”、“洋油”“洋钉”等。从中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洋货曾充斥中国的市场 |
B.洋货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C.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经济只有“破坏”作用 |
D.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