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 A.①② | B.②③ |
| C.③④ | D.①④ |
下列近代报刊中,将②③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 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 |
| 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 | 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他的观点,那么你的论据是
|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因信称义致良知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