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恶搞”是在拔文化的根
①自胡戈在网上扔下一个“馒头”,让成千上万的网民得到了一种别样的娱乐体验后,“恶搞”一词就大放异彩。自此,恶搞的潮水越过影视大片,漫向名人、经典、历史、文化……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恶搞”大潮中,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恶搞者已从过去的草根人物,变为现在的专家、教授;“恶搞”的范围也从娱乐圈扩大到学术圈;恶搞对象从娱乐人物、事件,转移至传统文化,如以孔子为噱头对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国学辣妹”式的诠释,正使这场“恶搞”运动,从消遣娱乐演变成文化颠覆。
  ②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戏说娱乐圈的人和事,博得大家开心一笑,在这个娱乐化时代也无可厚非。但时下恶搞之风正从少部分人的自娱自乐变成了一种集体狂欢。在一些专家学者笔下,原本代表中华历史文化美好、智慧、勤劳、善良的人和物被推倒,美的贬成丑的,红的说成黑的,词语中甚至极尽笑骂、攻击之能事。要知道,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他们中一些人对于传统中国文化抹黑式的“恶搞”,无疑颠覆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和庄严。
  ③优秀文化的传承是要有纽带的,这个纽带就是文化偶像和经典。当偶像和经典不断被颠覆,并且颇受欢迎的时候,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底线何在?当传统文化被解构,并且只有解构而没有架构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文化的脊梁一个个被消解之后,华夏文化该如何挺立?日本动画片风靡世界,韩国电视剧在亚洲引发了“韩潮”,而国内的学者却在制造“孔子狗”、“李白仔”、“岳飞贼”之类的“恶作剧”,这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秩序的破坏,更给中国的 “软实力”留下了“硬伤”。
  ④在一个开放、多元、张扬个性的社会,不可避免会有颠覆传统的现象和对权威崇拜的质疑。“恶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重新拆解、解构旧模式的意义,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角。但“恶搞”也应该有一个底线,民间对于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的“恶搞”,只是为了让人开心一笑。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恶搞”现象的出现,实在是一种拔自己文化根的行为。因为,“恶搞”损害的绝不仅仅是文化本身,还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
  ⑤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作为代表社会、文化良知的学者专家,理应耐得住寂寞,抵制各种诱惑,坚守学术阵地,端正学术操行,假如一味地“恶搞”文化,传播虚假、偏执的理念,最终伤害的是文化的尊严。
⑥今天的学术研究、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尚化、娱乐化、商品化的冲击。“恶搞”以貌似率真来游戏人生,以自谑、谑人的方式来“恶搞”文化,蔑视权威,抛弃敬畏。其实,背后是文化犬儒倾向。当我们把神圣、崇高统统打倒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守住精神家园呢?
下列对“恶搞”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国学辣妹”式的诠释,从而达到对文化的颠覆。
B.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戏说人和事,博得大家开心一笑。
C.代表中华 历史文化美好、智慧、勤劳、善良的人和物被推翻,美的贬成丑的,红的说成黑的,词语中甚至极尽笑骂、攻击之能事。
D.以貌似率真来游戏人生,以自谑、谑人的方式来“恶搞”文化,蔑视权威,抛弃敬畏。

下列不能作为“‘恶搞’是在拔文化的根”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对传统中国文化抹黑式的“恶搞”,无疑颠覆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和庄严。
B.当中国传统的文化偶像和经典不断被颠覆,并且颇受欢迎的时候,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就会动摇。
C.国内学者对文化偶像的“恶搞”,不仅破坏了世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秩序,更给中国的 “软实力”留下了“硬伤”。
D.在一个开放、多元、张扬个性的社会,“恶搞”文化会产生颠覆传统、质 疑权威崇拜的现象。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胡戈在网上扔下一个“馒头”后,“恶搞”的大潮从“恶搞”的范围、对象到“恶搞”者身份均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B.“恶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积极的一面,它有重新拆解、解构旧模式的意义,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角。
C.对任何文化都不能“恶搞”,因为这会损害文化本身,更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在拔文化的根。
D.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专家学者要耐得住寂寞,要能抵制各种诱惑,坚守学术阵地,承担社会责任,保持文化良知,端正学术操行,不伤害文化的尊严。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天鹅之死汪曾祺
“阿姨,月亮是白色的,跟云的颜色一样。”
“阿姨,天真蓝呀。”
“蓝色的天,白色的月亮,月亮里有蓝色的云,真好看呀!”
“阿姨,树叶都落光了。树是紫色的。树干是紫色的。树枝也是紫色的。树上的风也是紫色的。真好看!”
“阿姨,你也好看!”
“我从前好看。”
“不!你现在也好看。你的眼睛好看。你的脖子,你的肩,你的腰,你的手,都好看。你的腿好看。你的腿多长呀。阿姨,我们爱你!”
“小朋友,我也爱你们!”
“要上坡了,小朋友,小心!”
“哦!看见玉渊潭了!”
“玉渊潭的水真清呀!”
“阿姨,那是什么?雪白雪白的,像花一样的发亮,一,二,三,四。”
白蕤从心里发出一声惊呼:“是天鹅!”
“冬泳的叔叔,那是天鹅吗?”
“是的,小朋友。”
“它们是怎么来的?”
“它们是自己飞来的。”
“它们从哪儿飞来?”
“从很远很远的北方。”
“是吗?——欢迎你,白天鹅!”
“欢迎你到我们这儿来作客!”
天鹅在天上飞翔,
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飞过了大兴安岭,
雪压的落叶松的密林里,闪动着鄂温克族狩猎队篝火的红光。
白蕤去看乌兰诺娃,去看天鹅。
大提琴的柔风托起了乌兰诺娃的双臂,钢琴的露珠从她的指尖流出。
她的柔弱的双臂伏下了。
又轻轻地挣扎着,抬起了脖颈。
钢琴流尽了最后的露滴,再也没有声音了。
天鹅死了。
白蕤像是在一个梦里。
她的眼睛里都是泪水。
她的眼泪流进了她的梦。
天鹅在天上飞翔。
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飞过了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一片白茫茫。
白蕤考进了芭蕾舞校。经过刻苦地训练,她的全身都变成了音乐。
她跳《天鹅之死》。
大提琴和钢琴的旋律吹动着她的肢体,她的手指和足尖都在想象。
天鹅在天上飞翔,
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飞过太阳岛,飞过松花江。
飞过华北平原,
越冬的麦粒在松软的泥土里睡得正香。
“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森林起了火了。
白蕤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因为她说:“《天鹅之死》就是美!乌兰诺娃就是美!”
有人命令她跳《天鹅之死》。
“你不是说《天鹅之死》就是美吗?你给我跳,跳一夜!”
她跳《天鹅之死》。她羞耻。
她跳《天鹅之死》。她愤怒。
她跳《天鹅之死》。她摔倒了。
天鹅在天上飞翔,
在天上飞翔,
玉渊潭在月光下发亮。
“这儿真好呀!这儿的水不冻,这儿暖和,咱们就在这儿过冬,好吗?”
四只天鹅翩然落在玉渊潭上。
白蕤转业了。她当了保育员。
自从玉渊潭来了天鹅,她隔两三天就带着孩子们去看一次。
孩子们对天鹅说:
“天鹅天鹅你真美!”
“天鹅天鹅我爱你!”
甲、乙两青年,带了一枝猎枪,偷偷走近玉渊潭。天已经黑了。
一声枪响,一只天鹅毙命。其余的三只,惊恐万状,一夜哀鸣。
天鹅还在吗?
在!
在那儿,在靠近南岸的水面上。
“天鹅天鹅你害怕吗?”
“天鹅天鹅你别怕!”
湖岸上有好多人来看天鹅。
他们在议论。
“这些家伙,这么好看的东西,你打它干什么?”“想吃天鹅肉。”
“现在的人变坏了,变得心狠了!不知爱惜美好的东西了!”
有人说,那一只也活不成。天鹅是非常恩爱的。死了一只,那一只就寻找一片结实的冰面,从高高的空中摔下来,把自己的胸脯在坚冰上撞碎。
孩子们听着大人的议论,他们好像是懂了,又像是没有懂。他们对着湖面呼喊:
“天鹅天鹅你在哪儿?”
“天鹅天鹅你快回来!”
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泪。
他们的眼睛发光,像钻石。
他们的眼泪飞到天上,变成了天上的星。
写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
(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有删改)
【注】①乌兰诺娃: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曾两次到访中国。
小说叙述了两个故事,请分别概括这两个故事的内容。
小说中画线的文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说以“天鹅之死”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吴以义
①如果我问一位学生,任何一位,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概都会得到一种颇为不屑的微笑。出于对我的无知和年龄的怜悯,他们大概会给我稍作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我们吃的抗菌素和害虫吃的农药,都是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幸福的显例。但是如果我反驳说你的例子都是技术成果,而你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似乎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这是把每一个女人都叫妈妈,你的自以为是的信心可能会稍许减退。让我们来作一个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
②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源于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志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大家都说是很伟大的事究竟有什么伟大呢?平心而论,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对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福尔摩斯就不知道谁绕谁转,不仍旧是比苏格兰场高明不知多少的大侦探吗?
③至于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好处。但是常常被用来标记产业革命的蒸汽机,它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
④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而且所谓的“密切联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还需要另外的细致说明。说实在的,给我们带来留声机、电灯泡的爱迪生到底能不能解麦克斯韦方程式,我们还真的说不上来呢。
⑤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构建我们厕身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常常导致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作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于禽兽亦不远。
⑥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厕身其间的环境。在这种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说,到推理,到验证。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屡胜,屡试不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⑦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年伽利略死牛顿生,正值科学发展之初,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在乎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到了1879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生,同治光绪时期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了的技术。和深藏不露的科学精神恰成对比的技术,这种物化了的力量,所向披靡,而国人穷于应付。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即使像郭嵩涛、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对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仍把洋人视为异类的一般读书人了。
⑧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这是一个体系——本文标题中的第二个“科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⑨但是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科学的这种功用,也就是本文标题中第一个“科学”的意义。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年第4期,有删改)
【注】①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察厅的代称。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科学和技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利用,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
B.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不仅孕育了现代科学,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
C.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它们始终是密切联系并不断共同发展的。
D.人们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并没有仅停留在日常穿衣吃饭居住等物质利益方面。

E.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是一种物化的力量,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根据文意,下列例子能体现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

A.爱迪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发明留声机和电灯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世界带来了光明和欢乐。
B.霍金对广义相对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C.比尔·盖茨的微软操作系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使我们的生活快捷便利。
D.袁隆平利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培育出了高产的水稻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⑦段写“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何作用?
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飞虎将军” 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 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 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 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 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 中日之战一触即发, 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 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 他的朋友, 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 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 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 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 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 当即决定留在中国, 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 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 他要为中国, 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 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 训练飞行员, 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 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 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 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 1940年10月, 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 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 志愿队组建成功, 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爆发, 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 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 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 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 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 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 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 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 “飞虎队” 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 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 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 “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 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 将会在次日, 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 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 23日开始, 日军连续空袭仰光, 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 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 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 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 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 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 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 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 同年12月, 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 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 生死与共,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 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 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 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正如他所说的, “我虽然是美国人, 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 大家共患难, 同生死, 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
陈纳德去世后, 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 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 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 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 态度, 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 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 但陈纳德拒不执行, 他斩钉截铁地说: “日本人离开中国时, 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 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 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 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 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 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 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 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 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 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 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 陈纳德认为, 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 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 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 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 作出杰出的贡献, 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 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后面题。
耳边杜鹃啼
罗 琅
午夜梦回, 睡不着觉时, 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 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 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 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 不胜凄断, 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 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 。年年二月起, 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 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 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 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 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 的鸣叫, 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 有人叫“映山红”, 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 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 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 我在浅水湾头, 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 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 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 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 产卵在地上, 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 剩下空巢, 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 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 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 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 显得不负责任, 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 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 使“蜀人悲子鹃鸟鸣” 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 听到这种啼声, 常常动起思家归心, 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 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 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 古今公认, 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 姑姑”, 也有人听出是“姑乎, 姑乎”, 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 姑虎”, 且凭这啼声, 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 潮州家喻户晓, 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 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 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 工艺精湛, 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 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 而杨梅开花在夜间, 开完便谢, 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 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 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 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 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 遇见一只老虎, 嫂子惊得昏了过去, 及醒来, 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 姑姑”, 后来叫得精疲力竭, 发现小姑的鞋子, 知为虎所噬, 于是啼叫“姑姑” 变成“姑虎”, “姑虎”, 因怕回去婆家责骂, 叫至吐血而死, 死后化成鸟, 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 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 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 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 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 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 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 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 我们同情其故事, 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 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 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 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 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 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 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 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 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 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 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 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 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 的思乡愁绪。

E. 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 形象鲜明, 内涵丰富, 可读性强。
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 的故事, 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联系全文, 简要分析“杜鹃啼” 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选取一个角度, 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 的原因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
如果说《论语》是儒家文化的原形,那么《山海经》则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形象性原形原典。它所凝聚、所体现的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华文化精神,其中的英雄无私无畏、不知算计、不知功利,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精神气质。《红楼梦》也体现了中国的原形文化,不仅因为小说的开篇就紧连着《山海经》,而且因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和他心爱的诸女子,以及浸透于全书的赤子情怀,都远离《山海经》之后的巧取豪夺的世界。贾宝玉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他的天真挑战着一个庞大的污浊世界,与夸父、精卫一样呆傻。《山海经》所呈现的中国原形文化精神是热爱“人” 、造福人的文化精神,是婴儿般具有质朴内心的精神。《红楼梦》连接、呈现并丰富化了的正是这种精神。《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及唐僧所呈现的也是这种精神,二人所形成的心灵结构,是童心和慈悲心融合为一的结构。孙悟空如同不死的刑天,而唐僧则给他以慈悲的规范,唐僧所要造就的英雄是造福人的英雄,这一基本精神和《山海经》完全相同。
若以《山海经》为坐标和参照系,便可发现《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发生了严重的“伪形”。其英雄已不是建设性的英雄,而是破坏性的英雄,其生命宗旨是不断地砍杀人。他们不是要去“补天”,而是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无法无天或自己想成为“天”。他们已失去《山海经》时代的天真,或把天真变质为粗暴与凶狠,或埋葬天真与正直,走向天真无邪的极端反面,耍尽心术与权谋,智慧用于杀人与征服。两书袭用传统的“忠义” 理念,但没有灵魂和精神指向——只有情绪,没有信念;只有政治沙场,没有审美秩序。鲁迅则用“三国气”与“水浒气”来描述,实在恰切不过。中国文化的原始精神,到了这两部经典便走到了“伪形” 的高峰。
中国原形文化系统中,早期又有一个女性文化的原形。女性在原形中具有创世的崇高地位,既补天又造人的创世者女娲就是女性,这是中国文化原形的象征。《山海经》中另一女性精卫(炎帝之女),化为精卫鸟后以填海为目标,是“补天”的对应性行为。西周时期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传说她于郊野践巨人足迹而怀孕生后稷。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中有“知其雄,守其雌”和“牝常以静胜牡”的“雌性优胜”理念,反映出其哲学精神指向是重“水”性、柔性和雌性。这都为女性能站立于大地而奠定了哲学基础——英雄文化不等于雄性文化,真正的英雄必须把握刚与柔、雌与雄的合理关系;男性英雄应该充分尊重女性。这种雌性优胜的哲学是中国的原形哲学,是中国文化真正的精华。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则是这种哲学的变形变质。两部经典在崇尚雄性暴力的同时蔑视、仇视雌性,砍杀和利用女性,从而展示了中国文化最黑暗的一页。
(节选自刘再复《双典批判》,有删改)
下列对“原形文化” 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原形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与《山海经》中的英雄,他们都具有赤子情怀,远离污浊世界。
B.中国原形文化系统,既包括能造福人类、内心慈悲、勇于担当的英雄文化,还包括体现雌性优胜的女性文化。
C.中国原形文化认为女性具有创世的地位,这为女性站立于大地奠定了哲学基础,《山海经》里的女娲就是其中的代表。
D.中国原形文化的精神,在《山海经》《红楼梦》和《西游记》里的英雄人物身上,都呈现出相同的精神实质。

关于中国文化发生了“伪形”,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里的英雄跟《山海经》里的英雄有所不同,主要是前者发生了“伪形” ,变为破坏性的英雄。
B.鲁迅用“气” 来评价两部经典,充分说明传统的“忠义” 理念不可取,没有灵魂的作品将会发生“伪形” 。
C.《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崇尚雄性暴力的同时蔑视、仇视雌性,是雌性优胜哲学的变形与变质。
D.《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自己想成为“天” ,他们走向英雄文化的反面,耍尽心术与权谋,将智慧用于杀人与征服。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经》中有“牝常以静胜牡” 的理念,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必须把握刚与柔、雌与雄的合理关系。
B.中国文化的原始精神,到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便走到了以雄性暴力为主要内容的“伪形” 文化的高峰。
C.《山海经》中炎帝之女精卫,是又一个女性文化原形代表,她化为鸟后的填海行为,与女蜗补天的行为相对应。
D.《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孙悟空呈现出童心和慈悲心融合为一的心灵结构,这一基本精神与《山海经》的基本精神相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