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
C.辛亥革命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
D.“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
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私人资本工业各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单位:万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造成民族工业全面萧条 |
B.民族工业某些行业发展速度减慢,整体仍在发展 |
C.鸦片贸易是推动20年代经济的主要动力 |
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措施,推动民族工业继续发展 |
近代有一本回忆录这样写到:“师长又问我为什么要参加红军。我说红军来了以后,我们家乡解放了,除了给我们家分了地,还分了茶山,每年可以收到几百斤油茶子。”可见作者参加红军是为了
A.推翻资产阶级 | B.改变社会性质 |
C.消灭阶级压迫 | D.保卫胜利果实 |
中共的某次会议上做出如下决议:“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次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 | B.洛川会议 |
C.七大 | D.遵义会议 |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
19世纪末,康有为上书清帝,请求变革服饰习俗:“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变易服饰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推动中国发展 |
B.近代服饰随着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
C.断发易服本质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 |
D.近代风俗演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