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9—24题。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⑴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⑵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⑶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⑷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⑸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⑹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⑺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⑻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⑼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⑽《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⑾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的表现。
母亲“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
母亲“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
.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 。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 D.体现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也有自身的感受和体会,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感受。(50字左右)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高粱时时摇yè( )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凋敝的颜色。……晚秋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sè,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那么火热的夏,冬那么含蓄。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澄()妩()
(2)根据提供的拼音写汉字:
yè( ) sè( )
(3)划线句与上下文不连贯,请做修改,使之连贯协调。
阅读冰心的《腊八粥》完成小题。
腊八粥
⑴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⑵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⑶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⑷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子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⑸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⑹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连在了一起?
说一说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说出加点词语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心情。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结合下面的材料,说一说本文包含着哪几种真挚的情感?
材料一:“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写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冰心《关于散文》)
材料二:“必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才能得到读者的同感与共鸣。”
(冰心《创作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⑴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⑶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鲁迅《社戏》)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划线句子的妙处
选文写出了“我”的心情变化,用简洁的词语写出变化过程。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蓦( )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冰冻的湖面上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bèng jiàn()的青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不胜凉意。……(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蓦( )然掷( )下 bèng jiàn ( )
(2)找出划直线句中的一个错别字,并将它改正:改为。
(3)文中划浪线句中“不胜”的意思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9分)
向日葵
尤今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有删改)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每空不超过4个字)
那天下班后,①→赶回家去,②→半夜起来,③第二天上午,→④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两处。
文中的女儿值得称道,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