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弯曲的树根,弃置荒野,匠人过而不顾,农人或拾为木柴,根雕艺术家得之,如获至宝。对这段树根认识上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
C.人们的意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必不相同 |
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
①认识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②不能轻信别人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
尽管科学家考古发现证明,2012年12月21日只是玛雅历法一个周期的终点,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终点,但仍有很多人相信末日论,“末日产品”、“末日旅游”如火如荼,但当2012年12月22日的真正到来,才宣告布莱恩·达莫托的《2012玛雅末日》彻底破产。上述材料表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③错误的意识是人脑自生的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依法每10年开展一次人口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从哲学角度看,我国开展人口普查工作,这是因为()
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③静止是无条件的,相对的④主观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