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家迟子建访谈(节选)
2007年,迟子建以她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得第四节鲁迅文学奖,这已是她第三次获得该奖项。
记者:你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开篇这个既像诗歌般凄楚又像偈子般透彻的句子为读者打开了一条通往苦界的羊肠小路,同时为小说的叙述风格奠定了一种冷静而哀婉的基调。请问,你是怎么找到这种基调的?
迟子建:灾难来临,人的本能是拒绝。可有些灾难(或可称为“意外”)是不能拒绝的,因为那是命运。最初听到爱人遭遇车祸的消息,我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放下电话,我跺了一下脚,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我想这样残忍的事情降临到我头上,我一定是“有罪”的。可我是“无罪”的。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我一直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与人为善。我踏踏实实写我的作品,知足地过着温暖的小日子,从未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何罪之有?我委屈,放声大哭。都说人是有“前世”和“来世”的,我认定自己的“前世”造了孽,这一世才遭遇苦难,这样一想,就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
吞咽痛苦这枚苦果,是艰难的。我所经历的那一切,我都没勇气回顾。总之,心灰意冷,身心俱疲。我不敢出门,不愿意见阳光,尤其怕见到熟人,那些安慰的话语,都让我无法承受。我在写作中逃避,而事实证明,写作拯救了我。在写作中,我获得了新生。因为我突然觉得,有一个世界,我想象的世界,它没有背弃我,我可以用笔构建一个世界,来安慰我。我经历痛苦的那个时期,中国频频发生矿难,看着电视上女人们那一张张悲伤欲绝的脸,我体味和理解着她们的痛苦,并且探究着造成这“不幸”的缘由。我明白了,我经历的灾难,是命运的;而她们经历的灾难,人为的成分更多,这是更大的不幸。十几年前,我曾去煤矿采访过,记忆在一瞬间突然被唤醒,一束光照亮了黑暗,于是,就有了开篇的句子,就有了欲罢不能的对痛苦的表达。
记者:这几年,朋友们极少提及你丈夫遭遇车祸的事情,怕惹你伤心。在这篇小说中,你详细地描述了魔术师遭遇车祸之后未亡人的痛苦,这使小说中的叙述者具有与你本人相似的身份与体验。是什么使你直面难以释怀的痛苦回忆?你在叙述者身上投下了多少个人经验与内心体验的双重幻影?这部小说是否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小说?叙述者或者你本人如何通过接触更为深广的痛苦而使自己从个人痛苦中得以解脱?
迟子建:写作《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其实是想给个人伤痛找一个排遣的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是一篇“漫长的悼词”,具有你说的“自我救赎”的意味。开始写它的时候,是极其痛苦的,因为那等于又一次挑开了伤口,让它滴血。不过随着小说的推进,这个伤口在慢慢地“结痂”,因为“众生”的苦难使个人的痛苦变弱了。个人一旦变小了,世界就大了。相反,一旦把个人看得过重,世界就变小了。一个人要想真正融入世界中,一定要把自己变得小一些,最好小得如一粒微尘,这样,世界才能升腾起来。就这样,我的足迹所到之处,我都看到了无处不在的苦难,也看到了苦难中的温暖和柔情。我用笔惊喜地描摹着我看到的这一切,从中获得了一种“大解脱”。只有解脱了的我,才会放松下来,才会对往昔的岁月无怨无悔,才会让空空的剃须刀盒里飞进一只宝蓝色的蝴蝶。
[介绍附录:《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叙述者——女主人公在丈夫车祸去世后独自远行,因山体滑坡,列车中途停靠在一个盛产煤炭和寡妇的小镇乌塘,得以接触社会,听鬼故事、丧歌以及众多奇闻,目睹苦难、不公和死亡。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篇第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想要封闭自己,把忧伤留在心底的痛苦之情。 |
B.迟子建认为矿难的受害者经历的灾难是人为的,因此她觉得那些矿难遇难者家属比自己更为不幸。 |
C.“自我救赎”的意思是自己拯救自己,迟子建通过小说找到了排遣痛苦的出口,让自己获得了一种解脱。 |
D.迟子建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一篇“漫长的悼词”,是说这篇小说是对她过去的人生不幸的悼念。 |
E.在这篇访谈中,记者紧紧围绕作家的个人不幸与作品表达之间的关系提问,挖掘出了作家的创作动机、情感历程和写作技巧。哪些因素使迟子建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找到了冷静而哀婉的基调?
面对人生中的苦难,迟子建是如何获得解脱的?请分点概括。
迟子建说:“个人一旦变小了,世界就大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救火”一词说古道今
刑福义
现代汉语里,“救火”相当常用。有意思的是,火与水都能成灾,但现代人只说“救火”,没听到过有说“救水”的。查现当代作品,看不到“救水”;查明清时代的作品,也看不到“救水”。《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这是为什么?想来应跟“人力可控”的语义特征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燃烧起来的火是人力可控的,因此可以说“灭火”,也可以说“救火”,而就生活中通常情况来说,突然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很难管控,因此,既不能说“灭水”,也不能说“救水”。
然而,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不能下绝对化的结论。查古代典籍,也可以看到“救水”说法,尽管很少。情况有二:其一,反映一种迷信的习俗。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既收了“救火”的词条,也收了“救水”的词条。对于“救水”,该词典解释道:古代迷信,遇水灾时,必击鼓祈祷,激发阳气以救治,称“救水”。《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眾。”范宁注:“救水以鼓眾者,皆所以发阳也。”明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日之食人力不可救也,鼓以充阳也。水之灾,人力可救也,鼓庸愈哉!”(第五卷452-45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其二,跟“救火”用法基本相同,即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这一点,《汉语大词典》没有提及。例如:“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韩非子》)其他书中,比如《战国策》、《淮南子》和《资治通鉴》,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都出现了“救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们说,对于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难控,这是就生活中突发的一般情况来说的,而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中“水之灾,人力可救也”,却是就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群体性救灾活动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韩非子》等书中的“救水”,可以看作反映群体救治水患的特定用法。在今天,假设在一栋大楼里,某个房间忽然水管破裂,造成水淹事故,是否可能有人会扒在窗口“救水啊救水啊”地大声呼叫呢?既然古代曾经有过这种说法,现在由于情急而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尽管通常大家都不这么说,但作为偶发性的说法,似应用特殊眼光看待,思考其偶发的原因,不必简单化地认定为“病句”。
(选自2007年2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根据文意,有关“救火”和“救水”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现代人只有说“救火”的,没有说“救水”的。 |
B.现当代作品,乃至明清时代的作品也之说“救火”,不说“救水”。 |
C.现今的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 |
D.在古代的典籍中既可以看到“救火”的说法,也可以看到“救水”的说法。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救火”而不说“救水”,是因为火是人力可控的,水是人力难控的。 |
B.《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救水”一词,其意义只是和迷信的习俗有关。 |
C.古代典籍里说到的“救水”,往往既指一种迷信的习俗,又指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之义。 |
D.《战国策》《淮南子》《资治通鉴》中提到的“救水”,是就生活中突出的一般情况来说的。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说“救火”的语境,也可以说“灭火”。 |
B.如果发生的水灾是人力可控的,就可以使用“救水”一词。 |
C.在情急之下,也可能出现有人“救水!救水!”的呼喊声。 |
D.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救水”一词应该会有它的生命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健忘——记忆随时光流失而忘却——也有其正面的效果。想不起事情会令人沮丧,但忘掉一些不再需要的信息记忆,比如旧的电话号码或昨天我们将车停在哪儿了之类,通常对人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和伊丽莎白·比约克所指出的,不重要的或不再需要的事情,可能会不被想起或不被复述,因此它们就失去了对事后回忆的强化性影响,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将之慢慢忘掉了。
约翰·安德逊和他的同伴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他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而忘记一些事情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安德逊实验了各种情况,包括回忆往事以及怎样利用过去的一些特殊印象来预测它现在的作用。他观察到与人类健忘情形相似的规律性,即一条使用过的独特信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例如,安德逊的研究小组注意到,在图书管理中,近来或过去经常被整理的图书,要比那些最近较少整理的或过去不经常整理的图书,更容易催还。安德逊和他的同伴们检查了《纽约时报》1986至1987年这两年730天的大字标题,他们记录下一个特殊的词语在每一份报纸出现的次数,于是,他们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即一个特殊的词语在上一份报纸上出现过之后,它在下一份报纸上出现的机率就会降低。安德逊的研究小组在别的情况下也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包括与孩子谈话时使用的词语,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之后再次收到电子邮件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后,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因为信息在大脑中闲置的时间越长,那么将来使用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总的看来,记忆系统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安德逊说遗忘的一般形式已经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遗忘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会减慢——这反映了人们叙述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的相似性。依安德逊所言,我们记忆中的东西按照这种规律被选择,并在实质上下了一个赌注,即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但是,我们对损失——遗忘所造成的挫折比较敏感,因此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我们赢得了什么。
这种基本观点与那些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们所说的“平衡”相类似。例如,在一群野餐者附近,一只松鼠勇敢地抓起一点面包碎片,然后跑到附近的树下吃它。这样反复几次,每一次只抓起一点碎面包,把它带到树下后才狼吞虎咽地吃。尽管这不是吃饱肚子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这确保了松鼠较少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松鼠在拿碎面包片时——更可能拿的不是大片的而是小片的面包——吃大片面包片的时间比吃小片面包片的时间长,因此会使松鼠面临更多的危险。在吃到更多食物和减少遇到敌人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松鼠的行为表明它在平衡二者的关系。同样,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对第三段划线句“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系统放弃的信息未必是将来不需要的,这种记忆的选择就像下赌注。 |
B.“赢多”意味着记忆系统放弃了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就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
C.肯定赢多输少的结果表明,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
D.记忆选择的结果告诉我们,记忆系统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 |
文章最后说:“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这种“平衡”是( )
A.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
B.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记住更多的信息之间的平衡。 |
C.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
D.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之间的平衡。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整理图书有助于及时催还图书,这告诉我们,对那些有用的信息,要经常复习,强化记忆。 |
B.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事终将被遗忘,并且,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 |
C.不要为想不起一些事情而沮丧万分,事实上,遗忘使我们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 |
D.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人类与别的动物都在不断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达到平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宗教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处所。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藏书楼是中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了一代代读书人,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承担着对古代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在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义而言,它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严格说来,“楼”应是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之建筑。藏书楼中,符合其制者不少,但多又不以“楼”名之。“藏书楼”之名,实为泛指。无论是早期用于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还是后来的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统称为藏书楼。除以楼命名者外,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皆可名之。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墟甲骨。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它的集中安放地,可以称之为我国藏书楼之雏形。时至周代,“图书”种类大增。除甲骨文献外,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等开始现身,并收藏于“图室”之中。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周礼尽在鲁矣”。而私人藏书,作为藏书事业的一个新类型也初见端倪并很快形成规模。
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烽烟四起,官府藏书屡遭毁损,但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数大幅增长。到唐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超过以往历代之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亦大增。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也有过辉煌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明王朝统治近300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迄今所存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分七处贮之,官家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巅峰。
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下列关于“藏书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书楼,是我国古代民间、寺院、官方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 |
B.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 |
C.藏书楼,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楼阁。 |
D.藏书楼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过重要作用。 |
下列不可作为“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论据的一项是()
A.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 |
B.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王室的图书典籍非常丰富。 |
C.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 |
D.从先秦到清代,古代藏书楼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取代了藏书楼,藏书楼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
B.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
C.私人藏书作为我国藏书类型中的一种,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维护艺术的尊严
叶廷芳
我在吴冠中先生身上看到多重的组合:他原是一个农村的土娃娃,后来却成了大巴黎的洋学子;他初恋于文学,却终恋于美术(也可以说,美术是他的“原配”,而文学是他的“情人”);他看家的本事是油画,但水墨的功底也过硬。这种种因素的融合,最后成就了他成为杰出的画家、出色的作家和别具慧眼的美学家。这几个“家”的相互辉映,成了中国当代画坛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既是现代的,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我说过:艺术的魅力在于“味儿”。吴先生不仅用手、用心在画,而且用脑子在画,这赋予吴先生的绘画以最宝贵的品格。
吴先生的画是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他融入的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不同理念和精神,而不是在形式和风格的符号上或技法上做文章。他的《长江三峡》和《大巴山中》等作品,把油彩和水墨处理得天衣无缝,既有油画的品性,又有国画的气色。我个人一直把吴冠中先生认作是当代的石涛。他赞赏的石涛名言“无法而法为至法”、“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须眉”,乃至理名言。吴先生说:“只局限本民族这一个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新,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高见!固守传统,只会窒息传统。艺术语言是没有国界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人类最高智慧的成果为坐标,才能突破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又发展和丰富传统的作品。
有的人总热衷于扮演民族传统的守护神,好像只有这样才爱国,但若依了他们的主张,必定是误国,这也是吴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过的。近一两年来建筑界有几位朋友纷纷写文章,题目分别为《建筑慎言“艺术”》、《建筑慎言“创新”》、《建筑慎言“接轨”》,形成了一个系统。这些学者对自己的本行确实钻得很深,也爱得很诚,可惜他们的大脑已被固有的审美信息饱和了,形成了泥古、厌新、拒外的思维模式。从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来看,这样的思维显然不属于创新思维,倒可以说是一种民族自恋情结的宣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世界艺术史均已证明,“反传统”才是艺术发展的推进器。看一下西班牙的几位现代艺术大师,如毕加索、达利、高迪等人的经验就明白了,反传统的人并不是不要传统,只是不重复传统而已,因为重复乃是匠人的习性,而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色。吴先生之所以有今天,就在于他具备着这样的本色。也正因为如此,吴先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积弊:90%都是“匠人之作”!真是振聋发聩啊!
吴先生是一个执著的艺术精神的守护者和拓荒者。为了维护艺术的尊严,为了验证现代艺术的价值,他通过自己丰富艺术实践的体验,通过他独具见地的美学卓见,通过他那支生动、犀利的笔,表现了抗衡各种阻力、扫除一切陈腐观念的勇气。在他身上集中了我所企盼的一种精神人格,即:虎的雄姿,鹰的视野,牛的精神。他在艺术上和人格上都是我的楷模。
——2007年09月21日《光明日报》下列关于“艺术的尊严”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就是打破艺术的国界,站上时代的最高点,以人类最高智慧的成果为坐标去创造艺术。 |
B.就是以爱国为根本出发点,深入钻研并真诚热爱本行业,坚决地守护民族传统艺术。 |
C.就是把反传统作为艺术发展的推进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努力体现出艺术的本色。 |
D.就是勇于突破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又发展和丰富传统的作品。 |
下列与吴先生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不相一致的一项是
A.吴先生的绘画中最宝贵的品格是用手、用心、用脑子在画。 |
B.吴先生认为“匠人之作”的要害,是重视传统但重复传统。 |
C.吴先生《长江三峡》等作品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 |
D.吴先生能坚持以丰富的艺术实践和犀利的笔触来维护艺术的尊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冠中先生在油画、水墨画等方面的出色功底,使他成为中国当代画坛的一朵奇葩。 |
B.吴冠中先生不仅对前人的艺术理论备加赞赏,而且具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
C.建筑界几位朋友写文章之所以会错误,是因为大脑中有泥古、厌新、拒外的思维模式。 |
D.吴先生以虎的雄姿维护艺术尊严,以鹰的视野中西融合,以牛的精神坚持拓荒。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发现“新地球”啦!近日欧洲天文学家公布的这一消息令不少人兴奋不已,各类媒体旋即在第一时间以饱满的热情向受众告称:人类终于找到了第二家园!
“找到它真是不容易!”据说这是天文学家至今发现的环境条件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类似地球行星。以往,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主持相关研究项目的天文学家斯特凡纳·乌德里说:“它不仅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各项条件都非常符合。而且,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它的“太阳”是与太阳系最近的100颗恒星之一。
自远古时起,人类每每仰望璀璨星空时,常常会遐想是否存在另一个地球,有没有传说中的外太空智能生命,人类是否有朝一日可以移居到某颗外星球上去?当蔚蓝色的地球日渐被桔黄色的有毒气体笼罩,“地球之肺”热带雨林伤痕累累地喘着粗气,破露的臭氧层再也抵制不住紫外线的穿透,越来越高的气温,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和逐年增多的极端气候现象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各种非传统疾病在全球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极速膨胀的人口枯竭着地球有限的资源,动植物物种以每小时3个的速度消失在这个星球上的时候,这个“创纪录的发
现”让人为之一振!那里不会有污染吧!不会有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吧!不会有冲突和战争吧!也不会有恐怖袭击吧!有的人已经按捺不住,开始想入非非:与其在这个水深火热的地球上煎熬,还不如移民到“新地球”上!如果说之前人类探索外空生命是出于纯粹的好奇的话,如今
严酷的现实让世人打量外星空的目光带上了某种目的性。
然而,第二个地球真的找到了吗?
科学家说,这个“新地球”的“一年”只有13天。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降低一些。它很可能不会自转,这样朝阳面就一直是白天,而背阴面则一直是黑夜,人类需要学会“白日做梦”或者干脆取消睡眠。现在还无法断定它是否有大气层,那人类就需要再进化一下,不呼吸才行。进化后“新地球”上的新人类说不准还真的长着一副动画片里外星人的模样!然而,最大的难题还不在于此,要到达“新地球”绝非易事。“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直径14.5厘米的球,那么它就在2万公里以外,”据天文学家测算,“人类目前飞出最远的航天器也只是超过了10个光小时的距离,跟20.5光年的距离相比,相当于1.7万公里的路才走了1公里,按照目前的技术,现在的航天器要运行61.5万年才能到达这颗行星。”
真言不悦耳,然而却如醍醐灌顶,让人醒悟,与其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不妨低下头来好好珍惜脚下的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尽管问题多多,但是既然大家躲不了,绕不过,就应该现实一些,积极寻觅破解之策。此般努力虽说不易,但总比移民某个数光年之遥的天体来得可行和实在。(选自《人民日报》)据天文学家说“新地球”有很多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以下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
A.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 |
B.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 |
C.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大小跟地球差不多。 |
D.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 |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厌弃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并由此产生的日益严重的污染,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环境。 |
B.人类的贪婪不仅仅停止在对地球的掠夺上,外太空也成为人们扩张的领域,特别是像“新地球”这样的地方更是焦点和目的。 |
C.地球上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等各种非传统疾病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面对威胁,人类想寻找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
D.“新地球”上不会有冲突和战争,不会有恐怖袭击,这也是人类所向往的。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地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会降低一些。 |
B.地球上之所以会存在白昼和黑液的更替,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新地球”不能自转,因此没有白昼和黑夜的更替。 |
C.按照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到达这颗离我们过于遥远的“新地球”的,因此这个人类的第二家园就形同虚设。 |
D.新太空的寻找与发现是必不可缺的,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建设我们人类的新家园,这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