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
|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
|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
|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
|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
对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客观评价是 ( )
① 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② 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③ 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④ 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
|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D.斯大林模式 |
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
|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
|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苦打下的余粮都给国家,不许卖 |
| 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