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14分)
大自然的神功——自净
①大气、土壤和水受到污染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自己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功”——自净。
  ②水的自净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印度的恒河被佛教徒视为圣河,他们认为河水能消灾除难,强身健体。因此,每一位教徒都爱到河中沐浴,甚至有人在此投水“升天”。河水中常常漂起尸体,尸体火化后骨灰也被倒入河中。即便如此,虔诚的教徒仍然一边沐浴,一边开怀畅饮。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生病。
  ③另一种现象也令人费解:世界各国往来的船只储存的恒河水,行经万里后仍能新鲜不腐。科学家发现,恒河的水质良好,其中的细菌并没有对人构成危险。原来,恒河河床里含有一种放射性的矿化物——铋,它能有效地杀灭河水中99%的细菌。
  ④我国的长江也有这样特殊的自净能力。在支流较多的中下游地区,有色金属分布较集中。有史以来,长江的不少支流发生过金属污染事件,但长江干流及一些湖泊从未发生过此类事件。这是因为长江在流经三峡时带入了大量的碳酸盐,江水呈弱碱性,而它较多支流的水呈弱酸性。它们相通后,经中和反应,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沉淀在入江口的三角洲,保证了长江水不受或少受污染。
  ⑤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清理场”。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海上油田的开采以及运输油轮的泄漏,都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科威特有几十万吨原油流入海洋,所到之处生物遭受灭顶之灾。但是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受害的海域生态大都恢复了正常。
  ⑥陆地的自净能力也令人惊叹。海湾战争中,泄漏的石油在科威特的沙漠里形成了一个50平方千米的“油湖”,清除它们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就在人们对此束手无策的时候,大自然显示其“自净”的本领:流动的沙粒覆盖了油层,沙层中长出了绿色的小草,沙漠中异常的高温也促使了原油的分解和挥发。
  ⑦但是,人类不要以为大自然具有自净能力就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要知道,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类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本文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写出第④段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
.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请你对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子作简要分析。
.本文结尾说:“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类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⑰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⑱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⑲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⑳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㉑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㉒“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㉓“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㉔“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㉕“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㉖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㉗秋明真是好样的!

㉘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㉙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①  →前些年,②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4)第④﹣⑭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3)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_____,能_____;谅解是_____,能_____.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古今中外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彼此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换位思考,这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前嫌。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做坚决的斗争。

⑩所以,我们要学会谅解。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简要回答)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仔细阅读第④段,具体说说本段的论证过程。

(4)从全文的论证过程看,为什么不能将第⑨段删去?

(5)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面线句子,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画线句: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  ,能  

谅解是  ,能  

阅读《散步》,回答问题。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

(2)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阅读第⑥段,说说当“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5)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家书

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进行取舍。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 物般的家书,皆为父亲与祖父母三方通信。

③祖父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身份证是手写的。当然,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 婚联,这在深藏 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自 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 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 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 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④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 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 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 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 到这样的高度: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 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 与光荣梦想。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 享受这个“高度”。

⑤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信纸,有糊窗户的纸,有包装纸,有作业纸,还有包食品用的黄草纸……他们被祖父母写上 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 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 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 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 苟,不容置疑。祖父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 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⑥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 解读,因为血脉通而没有任何困难。

⑦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包装盒纸。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 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 吞噬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个 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 撑她。

⑧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 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诚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 时催人奋斗。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 代替。“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 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 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每每读到一个或 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 我最终也不得而知上面的文字。 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 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 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当时,乡下人家里没有浆糊。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 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 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⑨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 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 东西。

(文/舒怀玉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中“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的“藏”字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第④段结尾说“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高度”指什么?

(4)第⑤段作者读祖父的信为什么“正襟危坐”,第⑧段作者读祖 母的信为什么“必须哭着读”?请谈谈你的理解。

(5)本文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很能打动读者,请简要概括说明本文 的语言特色。

(6)文章题目是“家书”,这些家书“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结 结尾还说“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通过这些内容,我们感受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