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要
依据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
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
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科书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 “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犯下列各条之一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有卖国行为经法庭判决者。2.经法庭判决有罪剥夺公权期限未满着。……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项目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备考
全县参议员91名,内有候补议员12名。

 ——摘自《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
材料五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六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并指出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说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3)根据材料三说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u
(4)根据材料四分析抗日根据地参议员的组成有何特点?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推行民主政治
有何积极影响?
(5)对比材料五和材料六,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改革开放 抗日战争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图示例,简述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方面
主要内容
经济上
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上

思想文化上

生活上


(2)世界历史经历了从地理大发现开始的工业文明孕育降临,到20世纪40年代多种现代化模式基本形成的过程。请叙述15、16世纪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历史”的辉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历史研究》
问题:
(1)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之初,英国有着怎样的世界地位?
(2)汤因比写作这段文字时,英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受到了哪个国家的挑战?说明理由。
(3)“400年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有何深远的影响。
(4)用具体事例说明“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落日的辉煌”
材料一:自1530年,白银开始流入中国,尤其是通过菲律宾与中国贸易的西班牙美洲帝国,估计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前半叶,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23万吨。自17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但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白银再度流入中国。1810年代中英贸易,中国仍净流入约37万公斤白银。
材料二:1700—1800年中英贸易白银流入中国数量统计图。

问题:
(1)材料一称“17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主要指哪些?
(2)材料一中“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与哪一政策直接相关?
(3)从材料一中可以得知中英在正常贸易中处于何种地位?英国为扭转此局面采取了什么行动?导致了哪些结果。
(4)材料二中甲乙时段的中国处于哪一时期?如何评价此时期。

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一:丝缕布帛这些,我们生产得不少,贩卖到路途颇远,又有点危险的吕宋,就是为了换取佛郎银、佛郎钱。吕宋一带地方,与我们的商民往来贸易,彼此颇为熟悉,相处融洽。
材料二:中国有的是过剩的货物,他们从不向我们购买任何物品,只把物品卖给我们,并专门索取钱币为代价。为获得银币,他们的货物价格非常便宜,故我们向他们买的东西特别多。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丝缕布帛通过什么途径“贩卖到路途颇远,又有点危险的吕宋”的?其开创者为谁?
(2)为保证安全,减少危险,唐朝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商民往来贸易,彼此颇为熟悉,相处融洽”。
(4)材料二中“中国有的是过剩的货物,他们从不向我们购买任何物品”,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为此清朝采取了哪种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中国古代农商政策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穷人若想致富,从事农业不如从事工业,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而在家刺绣又不如在市集买卖。”——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富商大贾是用‘末’来发财,用‘本’来守财。” ——司马迁《史记》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观念。
(2)材料二中司马迁所提及的“末”、“本”分别指什么?
(3)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观念与汉代的农商政策有什么不同?
(4)司马迁在中国史学界有何地位?其所编撰的《史记》有什么价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