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3年3月20日,美国等国家绕开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呼吁有关国家停止军事行动,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
材料二:在第57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外长唐家璇发表讲话指出:各国安全利益上升,相互依存加深,安全的手段需要更新,单一的军事手段不足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安全挑战,滥用武力只会使世界更不安宁,我们提倡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反恐应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发挥联合国及安理会的主导作用,我们主张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伊拉克应认真严格执行安理会的有关决议。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政治学的有关原理分析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基本点?
(3)国际社会为什么反对美国对伊动武?
看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2000年悉尼奥运会会徽 2004雅典奥运会会徽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⑴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
⑵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一现象。
2010年4月30日晚,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开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世博会各参展国在展馆设计和建筑上,创意独特,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馆“东方之冠”,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尼泊尔馆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非洲联合馆将带您进入充满神秘色彩的新奇而陌生的非洲大陆……这些展馆又不约而同地凸显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共同表达了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的设计和建设如何体现矛盾观点的?(6分)
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总投资286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一轴四馆”的场馆建设、会展设施、服务设施等,还有一部分用于越江隧道、道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上海世博会吸引200多个国家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据估算,2010年到上海的境外旅游者将达到1.4亿人次。世博会的召开是上海经济转型的难得机遇,由此将推动上海创意经济、会展经济、低碳经济等发展。
(2)结合材料,谈谈举办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6分)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1)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6分)
(2)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6分)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08年,我国启动了《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教育系统负责人,都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在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2010年2月28日,《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再次征求意见和建议。
(1)结合材料分析《纲要》出台过程体现了公民通过哪些渠道参与决策?(4分)
(2)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述国家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因。(6分)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起何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