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之一。会议提出,要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应当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做法:
A.能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的弱点 |
B.目的是使农村集体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
C.说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D.有利于增强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 |
某高校一毕业班共有56名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中,却出现了39名“班长”、17名“学生会主席”,引起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质疑。对这一现象正确的看法是
A.毕业生制作简历不诚信不足为怪,因为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 |
B.简历掺水并没有直接损害他人的利益,属于个人的正当行为 |
C.诚信是公民的起码道德,缺乏诚信将导致社会陷入信任危机 |
D.社会竞争环境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简历掺水值得同情 |
中华文明素有“天人合一”、“与人为善”、“厚德载物”精神传统,这种价值取向至今都
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们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是一个人命运的决定因素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是一种社会意识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