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
|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
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但至今没有再发生任何战争,这给全世界人们的有益的启示是
| A.人民厌倦战争才不会有战争 |
| B.出现更大的威胁才会避免“内战” |
| C.加强合作与互补,才能避免战争 |
| D.欧洲经济衰落,无力再战 |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该国“社会制度初显优”最集中体现在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 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 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时 |
| B.工业革命时期 |
|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
据说1793年,路易十六在监狱里感慨说:“是这两个人(一个是伏尔泰,一个是卢梭)打垮了法国。”我们可以理解为
| A.路易十六的政敌强大 | B.路易十六被出卖 |
| C.观念推动了世界的变化 | D.科技推动了世界变化 |
历史学家托马斯·伍兹认为:林肯并不是黑人的朋友,也不是民族平等主义者,并不是为了帮助黑人而解放黑人奴隶的。但至少从大历史观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林肯
①实现了美国的独立
②维护了美国国家的统一
③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