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 B.长途贩运发达 |
C.区域经济发展 | D.抑商政策改变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 (见下图),无此证明不得出海。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外商贸经济安全 |
B.严格限制私人对外的贸易往来 |
C.加强外航海船监督管理 |
D.打击海上走私和反清复明活动 |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 B.促成社会分化 |
C.强化社会控制 | D.发展商品经济 |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发明缂丝技术 | B.推动棉纺织业发展 |
C.开始养蚕缫丝 | D.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述了某个朝代的都市生活的繁华景象,这座都市是()
A.唐朝长安 | B.宋朝汴梁 | C.元朝大都 | D.清朝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