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 |
B.处于图3中B→C段的是图1所示细胞;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所示的情况 |
D.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图4中c对应图3中的A→B段 |
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下列有关结构数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脱氧核糖、磷酸
②DNA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
③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3m - 2n)/2
④脱氧核苷酸数 = 磷酸数 = 碱基总数 = m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 |
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细胞中DNA较多,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B.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
C.除少数病毒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D.某一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或RNA |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
A.前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后者受精作用 |
B.前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后者减数第二次分裂 |
C.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 |
D.前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者受精作用 |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
B.由F2中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 |
D.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 B.猫的长腿和狗的短腿 |
C.绵羊的白毛和黑毛 | 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