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俗语、谚语、诗句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回答5-9题。“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 C.一切要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 | D.任何事物都是有优缺点的 |
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 | D.飞矢不动 |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涵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有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C.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 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孙子曰:“……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这启示我们
①要尊重客观规律 ②要抓住主流,不忽视支流
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④要坚持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温家宝在 “世界读书日”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这表明读书
A.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 B.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够塑造人 |
C.是人们享用文化的表现 | D.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
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人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
D.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 |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词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2009年8月文化周刊载文指出《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不是简单重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是力图通过这段历史让人思考不同人对待战争、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这样的场景让人震撼,起到了激发民族责任感的作用。这说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 B.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 D.应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全国范围内防控甲型H1N1流感②2009年9月22-24日,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问题等四大峰会并发出“中国声音”③10月1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祖国60华诞庆祝活动④2009年10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访朝期间与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一道观看了朝版歌剧《红楼梦》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