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回答25—28题。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3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7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36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800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000元。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别是
A.29760元;17000元 | B.49760元;20000元 |
C.48800元;20000元 | D.44260元;3000元 |
表某私营企业出口的DVD机的成本与利润表(单位:美元)
产品 |
售价 |
制造成本 |
外国 专利费 |
纯利润 |
|
员工工资 |
其他费用 |
||||
DVD(台) |
32 |
3 |
10 |
18 |
1 |
上表中员工工资与外国专利费分别是按什么生产要素分配得到的收益
A.劳动、资本 | B.资本、技术 |
C.管理、技术 | D.劳动、技术 |
观察右图,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工不同酬应不同,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聘用工 |
B.容易导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
C.侵犯了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
D.初次分配也应注重公平 |
通过对若干国家经济史的统计,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呈现平均化的趋势,这说明
A.经济增长会自动导致收入分配的改善 | B.经济增长会自发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
C.市场经济使收入分配日益平均化 | D.经济发展是改善收入分配的基本途径 |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 | 社会总产品 | B. | 个人消费品 | C. | 生活必需品 | D. | 物质总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