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咨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徐向前《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1979年1月1日)
材料二 (这项方针)的特定涵义:第一,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到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有宪法和法律保证。——人教版历史必修l教参
材料三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双方在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1990年11月,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与大陆联系、协商。为了便于与海基会联系、商谈,1991年12月,大陆成立了民间团体性质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进行了多次会谈。双方达成共识。——岳麓版高中必修1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停止炮击金门的声明发表的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什么重要文件?其提出的统一祖国的方针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这项方针”是指什么?该方针的首次成功运用解决了什么问题? (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会达成的重要共识的内容。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图四 军机处内景
(1)图1、图2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图4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该机构设立后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材料1: “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材料2: 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①和②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两弹一星”的成功表明上世纪中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国防科技取得了显著成绩,请问为什么这一时期要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2)①;②。
(3)归纳新中国成立至今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
|
高等学校 |
67.4万人 |
1947年的3.3倍 |
中等学校 |
1432万人 |
1946年的6.9倍 |
小 学 |
11626.9万人 |
1946年的3.9倍 |
材料2:
材料3: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分析材料1,指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概括材料3的主要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1)请你列举梁启超划分的“第一期”与“第二期”的主要事例。
(2)“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个事件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梁启超的观点,谈谈你对中国学西方历程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
材料2: 并不是恨满洲之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材料3: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4: 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以上材料均选自《孙中山选集》
(1)据材料1、2、4分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局限性。
(2)材料3中所体现的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什么?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问题?
(3)上述材料体现了孙中山的哪些革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