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
崔朝东教授曾说:“在各个发展阶段上,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存在不同的要求,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两次大的自我调整,正说明了这一点。”下列针对 “两次大的自我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A.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B.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调整 |
C.调整的结果使资本主义本质发生变化 |
D.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矛盾 |
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
1913年 |
1938年 |
1973年 |
|
法国 |
8.9% |
23.2% |
38.8% |
英国 |
13.3%[来源 |
28.8% |
41.5% |
美国 |
8.0% |
19.8% |
31.1 |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大跃进”的影响 |
C.国民经济的调整 |
D.自然灾害的影响 |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 )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 |
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 |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
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 |
下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
C.中国传统民居、服饰消失殆尽 |
D.英语、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