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斜塔上的实验》中的语段,完成小题。(共12分)
①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滴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②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滴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④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⑤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⑥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第①节末尾说“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这位年轻的医科大学生的“一连串的思考”内容是什么?
.读了上段文字,你认为第③节中加横线的“他的感觉”是指什么?
.上面文段中加点的“自然的节奏原则”是什么?请用准确的语言概括。
.第④节中说这个大学生一到家,就“做他的实验”。请问:他做实验所需的材料是什么?对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要求?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遥看齐州九点烟
①相传,唐代诗人李贺曾登上千佛山向北眺望,看到远处山峦叠起,或绿秀峻拔,或碧如屏风,或巍然盘陀,或岚烟缭绕,山势各异,各具情态,魅力无限,有感而发写下了“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千古名句。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而是泛指山多。齐烟九点,如今一般是指自千佛山北望所见到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山头。
②济南的齐烟九点不像七十二名泉那样名扬天下,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③齐烟九点静立城中,形成了济南青山入城、城中有泉的独特地理景观。其海拔较低,多为200米以下的小丘陵,正是这些并不伟岸的山峰,才使得济南有起有伏,在柔情似水的城市风貌中多了几分阳刚之美。匡山、粟山、马鞍山、药山,在济南市区西北部;标山、凤凰山、鹊山位于市区北部;华山、卧牛山地处市区东北。从千佛山向北环顾,黄河如带,群山如佩,黄河的线条、山体的轮廓,在碧空的映衬下,犹如一幅幅动态的水墨画。
④齐烟九点每一座山的命名都可以称得上是世俗风情与历史积淀相融合的典范。
。如匡山,原名筐山,据《山东通志》载:“山石方隅,皆如筐形,故名。”杜甫诗中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的句子,后人据此将山名改为匡山。粟山,取“沧海一粟”名之,形容其微小如同沙砾。马鞍山,其状中凹,形同马鞍,著名的齐晋“鞍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卧牛山,犹如黄牛偃卧。凤凰山,宛如凤凰展翅。标山的两个山头,就似烟波浩渺的湖水之中的标尺,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标山记》中曰:“盖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华山,又名华不注山,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其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支荷花骨朵,华不注其实就是“花骨朵”的转音。
⑥还有些山是因美丽传说而得名。如鹊山,传说此山是先秦名医扁鹊炼丹的地方。李白曾作《泛鹊山湖三首》描绘了鹊山一带“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的湖光山色,这是现存描写鹊山的最早诗篇。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不仅绘出了当时鹊山、华山的秀美景色,而且成为展示济南悠久历史的宝贵资料。传说药山以前还盛产半夏、远志、千头菊、菌陈、柴胡、生地等多种中药材,有鹤发童颜的仙人在此居住。
⑦齐烟九点地处泰山余脉,北临黄河,地质因素的复杂多样,成就了齐烟九点独具魅力的景观。其土质结构复杂,有棕壤、褐土、潮土、砂黑土、水稻土、风砂土等六种;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煤、花岗岩、耐火粘土以及铜、钾等,特别是石灰岩品位高、储量大;地表植被多样,春归桃杏绽放,梨花如烟;夏日茂林修竹,流水潺潺;秋时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冬来苍松劲柏,魅力不减,四季中任何时节,到山间看一看,都能放牧心灵,感到神清气爽,怡然惬意。
⑧齐烟九点,蕴含着济南的历史和文脉,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座古城平添了一城山色和无穷灵气!
文章结尾段说“齐烟九点,蕴含着济南的历史和文脉,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座古城平添了一城山色和无穷灵气!”阅读全文,说说齐烟九点“独特的魅力”表现在哪里。
认真阅读文章第⑤段,联系上下文在段首画线处,填写能概括语段内容的语句。(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处
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从你所填写中说明方法中选择一种说说其表达作用。
标山的两个山头,就似烟波浩渺的湖水之中的标尺,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标山记》中曰:“盖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济南“齐烟九点”的独特魅力。
B.文章首段引用李贺的诗句,生动描摹齐烟九点的美景,引出说明对象,语言富于文化韵味,生动别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②段“”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是“不但……而且……”。
D.文中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主要”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谨,加点词语“任何”突出强调了齐烟九点植被的多样所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景观。

在济南,不仅山名是世俗风情与历史积淀融合的典范,街巷名亦是如此。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在横线上依次填上恰当的街巷名称,用心体会济南街巷名称的丰富内涵。(只填序号即可
古街巷的名称是认识古街巷的一把钥匙,小小的名称标示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渊源。济南的一些街名十分生活化、通俗化,充满了人情味。细长条的巷子,就叫“ ”;拐了个大弯儿的,就叫“”……是这般大村大俗、形象而实在。济南的街名不仅有俗,亦有雅,可谓大俗大雅。源出《兰亭序》,曲水流觞的文化聚会,“”就是江北少有的钟灵毓秀之地;蛟龙腾跃、有凤来仪,这条古代赶考秀才文庙祭拜孔子的必经之路,叫做“.”……济南许多老街旧巷的名称,一如其悠久的历史,极具韵味,老街古巷,汩汩清泉,它们是济南的老城血脉。
街巷名称备选:

A.曲水亭街 B.起凤街 C.轱辘把子街 D.竹竿巷

阅读尤今的《向日葵》,完成后面问题。
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②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到了傍晚,气温居然降至6°C。我和日胜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砭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③晶莹剔透的寒气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④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日胜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耶!
⑤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⑥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安排着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⑦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⑧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⑩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⑾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⑿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⒀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中的故事内容。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
②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
(2)简要说说第⑩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联系全文赏析第⑨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安恩和奶牛》)
(1)本文第⑾段和【链接】材料一样都解开了故事的悬念,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选文和《安恩和奶牛》的文中设下了哪些悬念?
(2)本文第⑾段和【链接】材料分别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赵畅的《读书如“熬粥”》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课文②③④段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③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请你辨析下面两句话,看看能否运用到文章中去,并分别说说理由。
A.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B.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阅读《给抗生素“把把脉”》,完成后面问题。
①1943年,青霉素的诞生开启了抗菌疗法的黄金时代,其后还出现了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阿莫西林等常用抗生素。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出现了多重耐药性。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A曾经只需2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足以杀灭的肺炎球菌,如今出现了新种,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克服不了它们。B近年来还出现了超级细菌,最著名的是源于南亚的NDM-1超级细菌。C而2011年美国出现的CRKP超级细菌,则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以上。为对付细菌耐药性,医药学家又开发出头孢氨苄、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直到最新的碳青霉素,但也赶不上细菌突变的步子。
②这一切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息息相关。科学家们指出,滥用抗生素从多种途径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滥用抗生素唤醒了细菌中原本沉默的耐药基因,即当我们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快速杀死,而留下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并大量生长。再者,细菌体内有一个SOS修复系统,可以帮助细菌修复来自外界的损伤,而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细菌的修复功能。滥用抗生素还会诱导细菌感受态的产生。感受态是细菌的一种容易接受外源基因片段的状态。例如,肉类制品上如果残留有耐药基因片段,很容易被体内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接受,从而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③造成滥用抗生素的原因有很多:厂家、药店、医院,受到利益驱动热衷于生产、销售、使用抗生素药品;药监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更关键的是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到位,许多患者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非常重要。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药严遵医嘱: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
⑤只有给抗生素“把把脉”,明确症结所在,及时对症下药,才能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
【链接材料】感冒是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的,有细菌性的,还有更复杂的。病毒是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微生物。人类传染病中约80%是有病毒引起的,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根据选文第②段分点概括:滥用抗生素会从哪些途径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阅读第①段文中划线句子,回答问题。
(1)A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改正:改为
(2)“B、C两句只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超级细菌的耐药性较强。‘达到’一词突出了死亡率高,从而说明生命的脆弱。”请判断以上说法正误并说明理由。
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案例中王阿姨的做法有哪些错误。
【案例回放】王阿姨出现了头疼、发烧等症状,经医生检查,她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因为家里还有阿莫西林和头孢氨苄胶囊,她就自行服用了这些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二月惊蛰抱蚕子
李彦荣
惊蛰之后不久,几声春雷如约而至,震醒了有些睡眼惺忪的春天,一场细雨过后,春,浓了起来,深了起来:树儿绿得更透更亮,花儿开得更多更艳,春风也更加温暖和煦。惊蛰里的雷声,又像是冬眠的虫儿定的闹钟,轰隆隆几声,便叫醒了蛰伏的虫儿,而同样被叫醒的,还有那沉睡的记忆。
民谚有“二月惊蛰抱蚕子”的说法,是说惊蛰开始,便可以准备孵化蚕卵了,而待到春风时节,树叶新绿渐成浓荫时,蚕儿刚好孵出。记忆中,每年惊蛰过后,村里的孩童总会弄到一些蚕种——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撕成碎片,装在巴掌大铁盒子里,再用棉花布片包起来,概念中认为孵化蚕子也是需要增加温度的——像母鸡孵小鸡需要保暖一样。而最令人惊喜的事情,莫过于某天清晨被大人唤醒后,说,蚕出来了。
于是也顾不得穿衣服,急忙钻出被窝去察看。但等接近铁盒时,却又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轻轻拿起铁盒,慢慢打开盒盖,只见盒子里,一团小如针尖,黑黝黝如蚂蚁的小东西在蠕动。那一刻,满怀激动却又屏息静气,生怕粗重的呼吸将这些小东西吹得不见了踪影。那端详的神情,那静穆的气氛,也许比叩拜神灵、拜祭祖先时还要圣洁得多。而大人早已弄来了榆树叶子,撒在铁盒中,只见它们已经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
是的,那时养蚕不都是喂桑叶的。在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棵桑树,而且树高攀摘艰难。即便如此,蚕的食材却从来不成问题,随处可见的榆钱树叶子可摘,满地蔓延的苜蓿新芽也可采。于是,养蚕的时节里,经常都会看到有小孩子拉低一枝榆树,挑拣鲜嫩的树叶摘,也能看见放学后的两三孩童蹲坐在苜蓿地里,掐采苜蓿芽儿。他们挑得仔细,采得认真,那种神情,那份耐心,俨然一个个最合格的劳动者。
可不正是这样?就像大人们尽心尽力地打理农事一样,孩子们全心全意地打理蚕事。
清晨起床,急匆匆洗漱完毕,来不及吃饭,便开始清理蚕粪、残叶,摘新叶喂蚕。晚饭饭桌上,会一边看着蚕儿咀嚼叶片,一边也有滋有味地嚼着饭。甚至于有些时候因为蚕的事而忘了看书,但相比逮蛐蛐斗蚂蚱的贪玩,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顶多笑骂几句。晚上睡觉前,还得再添点新叶,生怕饿着了蚕。养蚕的时间里,侍奉蚕儿几乎成为了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成了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待蚕儿大些的时候,铁盒子就光荣地退居二线,交由文具盒接班了。虽然这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放在课桌上,但马总有失蹄时,终于有一天,被老师“人蚕并获”,“一盒端”掉了。结果心怀惴惴,念念不安,再无心思听讲。待到放学时,踌躇一阵,便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讨要。令人心安的是,老师不仅没有将蚕丢掉,而且还新添了榆树叶子。也正因如此,对老师愈发恭敬起来。
小伙伴之间,也经常会聚起一堆儿,各自拿出自己的蚕,相互展示,品头论足。当然,可以用自己的两条小蚕换人家一条大的,关系好的兴许还会送你一两条。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那时候,农村物质还不富足,小孩子没有几人能有像样的玩具,养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此外,要说还能从养蚕中得到什么的话,想来一定是蜕变与成长。蚕的一生,要蜕皮,要成蛹,还要化蛹成蛾。这对蚕来说是蜕变,而对孩童来说,应该是成长,是由粗野到细腻的升华,是由顽劣到温柔的纯化,小小的蚕儿,能让那个撵过狗,捕过鸟,逐过鸡,逮过青蛙的顽童,变得谨慎、温柔、细腻,变得充满爱心和仁慈。
甚而在今天想来,那一种生命之于另一生命的问候和启发,远是冷硬的工业玩具无法替代的,因为它能让你叩开天堂之门,沐浴到上帝的光芒。
文章围绕“小小的蚕儿”,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分别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节对春天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引出下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③节通过对孩子察看蚕子时动作和神情的描写,逼真地写出了孩子们对蚕的呵护与喜爱。
C.第⑥节写到“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是因为大人们也十分喜欢蚕,并呼应前文。
D.第⑨节提到儿时其他的一些游戏活动,主要目的是强调孩提时有趣活动远远不止养蚕这一项。

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