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斜塔上的实验》中的语段,完成小题。(共12分)
①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滴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②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滴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④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⑤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⑥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第①节末尾说“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这位年轻的医科大学生的“一连串的思考”内容是什么?
.读了上段文字,你认为第③节中加横线的“他的感觉”是指什么?
.上面文段中加点的“自然的节奏原则”是什么?请用准确的语言概括。
.第④节中说这个大学生一到家,就“做他的实验”。请问:他做实验所需的材料是什么?对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要求?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文中画线句必须重读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加点词“紫色的阴影”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说明文《节能模范自天成》,回答问题。
①鸟在空中飞翔时既要克服地心的引力,又要战胜空气的阻力,消耗的能量是地面运动的十几倍。鸟在进化选择中发展了高效的节能结构和运动方式,成为人类空间动力学研究的模式动物。
②鸟类身体呈流线形,大大减少了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鸟的胸部肌肉非常发达,而且积聚着大量的能量。飞行时,两只翅膀不断地上下扇动气流,产生巨大的下压抵抗力,足使鸟类能够快速前行。其次,鸟类的骨头是空心的,里面充有空气,头骨是一个完整的骨片,身体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愈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钩状突起,互相钩接,形成强固的胸廓。这些独特的骨骼结构不仅减轻了鸟的自身质量,还增强了飞翔的能力。
③鸟类的肺是实心的,呈海绵状,还连有9个气囊,在飞翔时,空气由鸟鼻孔吸入后,一部分在肺里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另一部分存入气囊,再经肺腔排出。所以,鸟类在飞行时只进行一次吸气,但肺部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省了一半的呼吸耗能,保证了飞行中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④鸟类飞羽非常轻但结构坚韧。羽毛的中央是一根羽轴,两边着生羽片,羽毛基部还有一团绒羽。羽片是由许许多多平行细长的羽枝组成,每根羽枝可以看作一根小“羽毛”,两侧密生精细的羽小枝。这种天成的结构有效地减少了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展翅飞翔时能产生的升力,还能除震颤、消噪音。有些鸟在长途迁徒中,常排成行,利用头鸟振翅的气流,节省飞行用力。一只100克体重的鸟飞行1千米只消耗680焦耳的能量,只是陆地动物的1/3。
⑤鸟儿与空气动力学的结缘已有1亿年的历史,它们的节能结构和飞行原理,一直是人工航天器仿生的对象,但人类至今还没有弄清楚铭记珠扑翼原理,这也是人类一直造不出扑翼机的原因。
通读全文,说说鸟类节能的原因有哪些。
说说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一直”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一点一横长》一文,回答问题。(20分)
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
小时候,学写繁体字。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溜。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我的耳朵长。我姓王。我今年十四岁,在一心国小上学。”
这是繁体“廳”字,大厅的“厅”,整整25笔。
我们扯开嗓门喊将起来,伸出食指把字写在空气里。一时,教室里好像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厅”字,叮叮当当作响。
“一点一横长,二字下面口四方。两边丝绕绕,鸟儿站中央。”这是“鸞”字。红鸾星动的“鸾”。
还有“亡、口、月、贝、凡”,这是“赢”字,输赢的“赢”。
达老师假装捂起耳朵,说:“你们声音好大!外面的树叶子、花儿都让你们嚷嚷下来了。”
大家咧嘴嘻嘻笑起来。教室外面,隔着走廊,木麻黄红艳艳的花瓣正慢慢落下,落在黄土堆上。
她是江苏泗水人,1949年到台湾。
有一次我家急着要用钱。妈妈苦无对策,叨念着告诉我:“课后的辅导不上了吧,可以省下30块钱给外婆。”我听了妈妈的话,不作他想,下课背上书包,大踏步高高兴兴回家了。快出校门的时候,却让达老师给叫住:“为什么不上成语课?”
我据实以报:“我家钱紧了。我妈说不上了。”
达老师只说:“上课去。”我听了,也不作他想,回头进了教室。父母辈疲于奔命,只求喂饱一家人的肚子,竟从来没有察觉什么。我妈也像压根儿忘了让我不去上辅导课的事情。只是此后,我就再没有交过辅导费了。
人情珍重,急流湍湍,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难得糊涂的日子,也可以舟行千里。
年幼的时候,只觉得风和日丽,一切平常,哪里知道周遭惊涛千尺?哪里知道父母那一代人兴衰浮沉,漂流仓皇,经历了多少烦恼忧愁?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达老师在大陆时,就当过小学校长。来台湾之前,还做过她那个地方的县长。达老师的丈夫更是我们镇上赫赫有名的凤梨工厂厂长。他们夫妇1949年阴差阳错地来到台湾,成为建设、教育的无名天使,一辈子留在了台湾。
上大学后,我给达老师写过几封信。她热情地回信给我,劈头就提我小学时候的事情。说我能随时一字不漏地背出整本教科书,写出的作文让她发笑。小时候的事情,我自己一点不记得,父母也少过问,倒是达老师做着我的镜子,让我照见遥遥成长之路。
成年后,我四处奔忙,跟达老师断了联系。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达老师是从台北的一处高楼纵身跳下,带着她特有的清高和寂静离开人世的。
我常常想起达老师支着头,静静坐在教室里看木麻黄树的样子。我几乎一厢情愿地认定,她是为了教给我们那些好玩的顺口溜而到台湾的。只是天使羁留人间,有多少我不知道的故事?
我没有机会告诉她,当年她讲“想做大官的请出去,想当小姐的别进来”的一刻,曾经多么让我震动。我也没有机会谢谢她把八岁的我,领进了学习的畅想和快乐中。
想念她的时刻,我想到那一代流离苦难的人,在小岛上的襟怀和风华。
想念她的时刻,我是多么愿意生出彩翼,振翅飞到琼楼高处,把她从孤单绝望的那一刻,奋力拉回,回到那“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的瞬间。
一点,一横长。一撇无垠,到天涯。
那无垠天涯,该有多么宽广,多么顺溜啊。(选自2013年《读者》)
文章记叙了“我”与达老师之间的几件小事,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点一横长”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魏巍《我的老师》)两位老师让都作者难以忘怀,结合本文,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二者在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阅读《记得给别人留条路》一文,回答问题。
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几年来,她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三八二十三”。不管遇到啥情况,她都会让利一分;有时还要为顾客在高高的秤上再添上一根菜,多放上一只土豆子,时间一久,争得了不少客源。之后,生意越做越大。人们不是看中一棵菜、一只土豆子,而是看中她大度的心和让利的境界,无形之中,给别人留了一条路,实际上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③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从搞收藏开始,就懂得让利的重要性。他很会砍价,但总是不会让别人无钱可赚。在与藏家商议合理的价格后,他总是再主动加些,使得藏家尽量多赚一些,慢慢地,他取得了信任,总是淘到别人淘不到的宝贝。给别人留条路,造就了好的人缘,成就了后来的大收藏家。
④人生拼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共赢的过程。你不可能一味地撑大口袋赚钱,让别人去喝西北风;你也不可能你只是一味地为人民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让自己无利可图。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一直坚信,懂得让利,生意才会长久,买卖才会越做越大。给别人留条路,在对方获得利益的同时,刘永好自己也获得了既得利益。
⑤可是现实生活中,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情形,比比皆是。因为看着别人经营的项目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绞尽脑汁上同样的项目,抢了别人应有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升迁,费尽心思,堵死别人的路;因为别人挡了路,于是挖空心思托关系,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现象,堵了路,塞了心,没了情。当时自己看似得益,也许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别人的悲剧就会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⑥给别人留条路,是表现在说话上的留点话巴、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为了将来的自己,不把事情做得太过分,让人戳着脊梁骨过活。
⑦给别人留条路,更多的时候,就是“三八二十三”的相互关照在运行,是让藏家多赚些的理论在延伸,是发展共赢的思路在进化。
⑧给别人留条路,是最现实的送人玫瑰,留有余香,更是自己深藏于心灵深处的的心安和踏实,由此持之以恒,才会实现人生的辉煌。(选自杂文网,有删改。作者修东)
作者为什么说“要给别人留条路”?阅读全文进行概括。
文章第②~④段已经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第⑤段?请简要分析。
结合文本,阅读下面材料,就如何正确理解“给别人留条路”,阐述你的观点。
2011年9月15日,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因无证驾驶豪车并参与肇事打人被收容教养一年。事发之时,因其尚未成年,有不少网民及知名人士纷纷发表言论,希望媒体和大众宽容他。不料,就在李天一被解除收容教养不到半年时间里,又因触犯刑法“二进宫”。(选自2013年2月25日《京华时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蓝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 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气神。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 我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 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 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口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地欢呼奔跑,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 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 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
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一跳”,联系上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
①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 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