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子,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2分)
.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6分)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地”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文中画线处两次写到女儿流泪,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两次流泪的不同原因。(2分)
.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②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③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④“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选文开头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从选文的内容上看,作者在这部分着重介绍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的方面。
请用原文回答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目的是什么?
联系选文内容,概括回答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第①段划线句“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中的加点词“钻探”改成“研究”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但却在文中提到“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湿地:人类的生命之基(文/迟妍玮)
①全球湿地面积大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是重要水源地。湿地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其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还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
②湿地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有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③湿地能存水,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这样就可以保持流域水量平衡。某些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④湿地能优化环境,是因为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流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起着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⑤湿地,更是个大物种库。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特别是鸟类在我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⑥据资料显示,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种类。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我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这些鸟类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⑦湿地,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广阔多样的湿地,蓄藏有丰富的淡水、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食物,以及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湿地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发展水电、水运,增加电力和交通运输能力。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选自《工人日报》)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段“湿地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一句中加点的“如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据初步调查统计”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选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链接材料】1978年,我国拥有湿地面积309 297平方公里,其中,1978年到1990年减少66273平方公里,1990年到2000年减少28475平方公里,2000年到2008年减少6652平方公里。由于长期的农业活动和近30年来的经济开发,我国东部的平原地区天然湿地几乎不复存在。东北三江平原的湿地也已不到新中国初期的三分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把世界搬回我的小山村(文/小黑)
小时候,虽然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但我能明显地感到,我的家里很穷,比村子里任何一户都要穷。但是,父母好像都对此并不在意。
家里虽然很穷,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外出的人回来,总会带礼物。
我上初中时,二姐要到北京去读大学了,我和爸爸到县城的火车站送她。我摸着锈迹斑斑的绿色火车皮,对二姐羡慕得不得了。放寒假时,姐姐从北京回来了,带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一兜一兜,花花绿绿,箱子被撑得鼓鼓囊囊。真难以想象她背着它们上公交,下地铁,坐火车,甚至要在雪野中步行,才回到我们这个贫寒的家。
二姐带回家的有糖炒板栗,用牛皮纸袋子兜着。在我们的小县城,我从来没有见过巧克力,我们那个时候都吃那种透明的水果糖,像玻璃一样硬,又甜得要死。巧克力不用费力嚼,就融化在嘴里了。那时我连县城也还没有独自去过,身上的零花钱最多只有十块。此外二姐还带过徐福记的萨其马,稻香村的糕点,童话书《小王子》和小说。从二姐带回来的这些东西中,我幻想着遥远的北京。北京应该很大吧,我想她肯定想把它搬回我们的小山村,让我们都看一看。
三年后,三姐也去北京读书了。假期她们两个搭伴回来,带的东西就更多了。有一年,三姐拖着一个大皮箱回来了。妈妈打开箱子一看,哇,全是北京烤鸭。数了数,竟然有十只!那年过年,远近的亲戚都收到了三姐带回来的烤鸭。
三姐还会带画和剪纸回来,都是她自己空闲时画的和剪的。我和妈妈把她的画和剪纸贴在墙上、窗户上、院子里的树上,有时还贴到别人的家里。见到的人都夸:三妞的手真巧啊!
又过了几年,我也要离开家乡外出读书了。我没有去北京,去了四川。第一个寒假回家,我买了一大包四川特色的牛肉干,千里迢迢,背回家去,结果却遭到了冷落。我家的大部分成员已经习惯吃素了,只有我和二姐很高兴,装作无奈的样子,把那些肉干全部消灭了。
暑假时,我买青枣回去。买的时候脆生生、绿油油,我把它们一个个整齐地码在鞋盒子里,小心翼翼拖上火车。到家后依然发现,它们早在途中挤烂、变质了。
我还带过柚子回家。装在包里,包被撑得鼓鼓囊囊。爸爸从来没见过柚子,他很高兴地把它的皮去掉,结果发现,果肉里都是硕大的种子,果肉倒只有那么一点点。姐姐说你不会挑柚子啊?我说,这还是我第一次吃柚子呢。
有一年冬天,学校的门口开始卖保暖内衣。以前我们在家都只穿秋衣秋裤,薄薄的,我想保暖内衣肯定很暖和,于是买了两套,带回去给爸妈。妈妈看着我带回的“新鲜货”发愁:你买这个干啥啊?我把它拿给你姨穿吧。想一想,又改变了主意:还是拿给你舅妈穿吧。过了一天她又变了:看着挺好的,拿给你姑姑穿吧,就说是外甥女买的。两天之内,妈妈把亲戚们都念叨了一遍。
我去西昌玩,带荞麦茶回去,没有人喝,一直放在柜子被遗忘的角落,最后被灰尘覆盖。我从青海带奶酪回去,大家都说真膻就丢掉了。我从西藏带藏茶回去,爸爸说味道还可以,可是再也没有动过第二次。我从珠海带榴莲糖回去,所有的人都说,真是哩,没有见过榴莲,怎么那么臭啊,连糖都那么臭。我还带过鱼肝油、膏药、芒果,带过菠萝蜜鼓鼓的种子。那么多的东西,他们见都没有见过,我要把它们带到他们面前,让他们知道世界有多么的宽广和丰富。
其实这个带礼物的习惯,我们可能都是从爸爸那儿“继承的”。在我还小的时候,去一次县城很不容易,如果爸爸去了县城,回来一定会带一些吃的给我们。
又到了快要回家的时候。我怀里揣着钱在街上走,很多的钱,因为我已经工作了。一边走一边琢磨带些什么东西回去。可是,每一次我伸出手去,都会疑惑,这是他们需要的吗?
是啊,他们好像什么都不需要。他们的生活那么简单而朴素。原来,我一直想把世界搬回我的村庄。但是我也渐渐明白,关于那里的记忆,才是只属于我的整个世界。
(选自《羊城晚报》2012年8月4日)“带礼物的习惯”是一种“继承”,说说具体体现在文章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详叙二姐、三姐和“我”从外地带回村庄的各种东西,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一直想把世界搬回我的村庄”,但又明白“关于那里的记忆,才是只属于我的整个世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赏析文中划线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里种植自己
王清铭
①3岁的时候,他的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②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③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④他问母亲:爸爸种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⑤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迭声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⑥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
⑦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⑧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⑨13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了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娘的那一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⑩13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来一爿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母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⑪13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23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老师,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认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个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的一只母鸡卖了,凑足他的学费。
[12]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候,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3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13]33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一抹嘴角的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14]43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过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15]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也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种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荫凉。”第①段中父亲死后“他黑着脸,就是不哭”与第⑨段中母亲死后“但他不哭”,两次不哭的原因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第②段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从[13]段中找出与⑪段中的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心存感恩之心的他,为什么又要逃离养育他的那个村子?
第⑩段细致描写了村人对失去双亲的“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你从中看出村人具有哪些品质?
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结尾一段中“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荫凉”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就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些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濒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过发生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政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许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本文说明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⑥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读完此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