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四国土地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16—18题。
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国家是
| A.哈萨克斯坦、中国、德国、巴西 | B.德国、中国、埃及、加拿大 |
| C.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印度 | D.埃及、美国、印度、巴西 |
关于四国土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地处大陆内部,降水稀少,荒漠广布 |
| B.②国西部以高大的山地和高原为主,草地、林地面积广大 |
| C.③国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大 |
| D.④国北部纬度高,气温低,森林广布 |
关于四国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利用丰富的地下水,发展灌溉农业 |
| B.②国利用西部面积广大的草场,发展乳畜业 |
| C.影响③国农作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和地形 |
| D.④国地处温带,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为主 |
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图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W1和W2两者皆无法通过地幔 | B.W2造成的破坏最大 |
| C.W1和W2可以在任何物质中传播 | D.能通过地核的是W1 |
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 000 km | B.3 500 km | C.4 500 km | D.4 000 km |
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图是某地区岩石与年均温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据图分析,该地区地质史上不曾发生的内力作用可能是
| A.水平挤压运动 | B.水平张裂运动 |
| C.岩浆活动 | D.变质作用 |
该地区地形的成因是
| A.侵蚀作用 | B.内力作用 |
| C.外力作用 | D.内、外力共同作用 |
实地调查发现,图中甲地植被比乙地更加茂密,则该地区可能在
| A.我国东部 | B.欧洲西部 |
| C.中南半岛 | D.巴尔干半岛 |
下图中实线和虚线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河流两个不同时期的河岸线。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线河岸形成时间早于虚线河岸 |
| B.河岸的变迁只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
| C.甲乙丙三处,甲处侵蚀作用最强 |
| D.甲乙丙三处,乙处以堆积作用为主 |
若图示河段形成“地上河”,其成因不可能是
| A.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
| B.防御洪涝,人工修堤 |
| C.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
| D.地壳断裂,局部抬升 |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遥感发现,近年来图中乙湖分裂成南北两片,南片已基本成为盐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乙湖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 B.地壳抬升 |
| C.入湖河水减少 | D.人工围堰 |
观测发现,乙湖沿岸终年昼夜风向相反,若游客在①处疗养,夜晚最可能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 B.西南风 |
| C.东北风 | D.东南风 |
读南亚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图和该地区某城市的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资料所示城市最可能是
| A.卡拉奇 | B.班加罗尔 |
| C.加尔各答 | D.孟买 |
该城市所在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 B.热带荒漠带 |
| C.热带草原带 |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导致该城市各月份日照时数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 B.海拔高度 |
| C.正午太阳高度 | D.天气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