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绘一只小电珠(2.5V,0.5A)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所供选择的器材除了导线和开关外,还有以下一些器材可供选择:
A.电源E(电动势为3.0V,内阻不计)
B.电压表V1(量程为0 ~3.0V,内阻约为2kΩ)
C.电压表V2(量程为0 ~15.0V,内阻约为6KΩ)
D.电流表A1(量程为0~0.6A,内阻约为1Ω
E.电流表A2(量程为0~100mA,内阻约为2Ω)
F.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10Ω)
G.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kΩ)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实验中电压表应选择____________,电流表应选择_____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择_____________。(填器材的符号)
为提高此实验精度,请你设计一实验电路并画在左侧方框中,在右侧图中连接实物图。
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
(1)在用图示装置做“探究功与速度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B.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C.实验过程中木板须水平放置
D.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
(2)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均正确。甲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图线,即图,如图甲,并由此图线得出“功与速度的平方一定成正比”的结论。乙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功与速度平方的关系图线,即
图,如图乙,并由此也得出“功与速度的平方一定成正比”的结论。关于甲、乙两位同学的分析,你的评价是。
A.甲的分析不正确,乙的分析正确
B.甲的分析正确,乙的分析不正确
C.甲和乙的分析都正确
D.甲和乙的分析都不正确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用分度值为0.005的移液管,量取0.100
油酸,倒入标称250
的容量瓶中,再加入酒精使油酸溶解,最后得到250
的溶液。然后用滴管吸取这种溶液,向分度值为0.1
的小量筒中滴入100滴溶液,溶液的液面达到量筒中1
的刻度。再用滴管取配好的油酸溶液,向撒有痱子粉的盛水的浅盘中滴下5滴溶液,在液面上形成油酸薄膜,待油膜稳定后,放在带有正方形坐标格的玻璃板下观察油膜,如图所示。坐标格的正方形的大小为
。由图可以估算出油膜的面积是▲
(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 ▲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在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由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公式得,只要测出多组单摆的摆长L和振动周期T,作出
图象,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理论上
图象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象如图所示。
(1)由图象求出的重力加速度▲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取
);
(2)造成图象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 ▲。
气垫导轨是常用的一种实验仪器.它是利用气泵 使带孔的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气垫,使滑块悬浮在导轨上,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可视为没有摩擦.我们可以用带竖直挡板C和D的气垫导轨以及滑块A和B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弹簧的长度忽略不计),
采用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天平分别测出滑块A、B的质量mA、mB;
B.调整气垫导轨,使导轨处于水平;
C.在A和B间放入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用电动卡
销锁定,静止地放置在气垫导轨上;
D.用刻度尺测出A的左端至C板的距离L1;
E.按下电钮放开卡销,同时使分别记录滑块A、B运动时间的计时器开始工作.当A、B滑块分别碰撞C、D挡板时停止计时,记下A、B分别到达C、D的运动时间t1和t2.
本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利用上述测量的实验数据,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
某同学利用如图4-5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步骤如下:
A.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
B.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
C.用米尺测量悬线的长度l;
D.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摆动。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0,此后小球每经过最低点一次,依次计数1、2、3……。当数到20时,停止计时,测得时间为t;
E.多次改变悬线长度,对应每个悬线长度,都重复实验步骤C、D;
F.计算出每个悬线长度对应的t 2;
G.以t 2为纵坐标、l为横坐标,作出t 2-l图线。
结合上述实验,完成下列任务:
(1)用游标为10分度的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某次测量的示数如图4-6所示,读出小球直径d的值为cm。
(2)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t 2 – l图线如图4-7所示。根据图线拟合得到
方程t 2=404.0 l+3.0。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m/s2。(取π 2 = 9.86,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从理论上分析图线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不应在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应该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开始计时;
B.开始计时后,不应记录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而应记录小球做全振动的次数;
C.不应作t 2 – l图线,而应作t – l图线;
D.不应作t 2 – l图线,而应作t 2 –(l+d)图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