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伽利略对落体运动规律探究过程如下:
A.伽利略依靠逻辑的力量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
B.伽利略提出了“落体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成正比”的观点;
C.为“冲淡”重力,伽利略设计用斜面来研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情况;
D.伽利略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从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并记录相应数据;
E.伽利略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实验,记录相应数据;
F.伽利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G.伽利略将斜面实验得到的结论推广到斜面的倾角增大到90°时;与上述过程中B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要素是_____________;
与上述过程中F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要素是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的器材可用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及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其中L1为原线圈,L2 为副线圈。
(1)在给出的实物图中,将实验仪器连成完整的实验电路。
(2)在实验过程中,除了查清流入检流计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应查清____的绕制方向(选填“L1”、“L2”或“L1和L2”)。闭合开关之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 处于____ 端(选填“左”或“右”)。
(1)某同学通过实验探究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他得到了该热敏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通过电流的增大升温而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2)他将这个热敏电阻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9V,R1=30Ω,内阻不计的毫安表读数为500mA,则R2的阻值为________Ω。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某同学选择了一条理想的纸带,用刻度尺测量时各计数点位置对应刻度尺上的读数如图所示(图中O是打点计时器打的第一个点,A、B、C、D、E分别是以每打两个点的时间作为计时单位取的计数点)。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 9.80" m/s2。根据纸带求:
(1)若重锤质量为m,则重锤从起始下落至B时,减少的重力势能为多少?
(2)重锤下落到B时,动能为多大?
(3)从(1)、(2)的数据可得什么结论?
(如图甲所示为测量电动机转动角速度的实验装置,半径不大的圆形卡纸固定在电动机转轴上,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匀速转动. 在圆形卡纸的旁边垂直安装一个改装了的电火花计时器.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按先后排序: .
A.使电火花计时器与圆形卡纸保持良好接触
B.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的电源,使它工作起来
C.启动电动机,使圆形卡纸转动起来
D.关闭电动机,拆除电火花计时器;研究卡纸上留下的一段痕迹(如图乙所示),写出角速度的表达式,代入数据,得出
的测量值
(2)要得到的测量值,还缺少一种必要的测量工具,它是 .
A.秒表 B.毫米刻度尺 C.圆规 D.量角器
(3)写出角速度的表达式,并指出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的意义:
.
现有双缝A、白光光源B、单缝C、只能透过红光的滤光片D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
(1)将白光光源B放在光具座的最左端,依次放置其它光学元件,由左向右的排列顺序应为B、_______________、遮光筒(带有屏和测量头).(填仪器前的字母)
(2)某同学用测量头测量时,先将测量头目镜中看到的分划板中心刻度线对准某条亮纹(记作第1条)的中心,记录手轮上的示数x1,然后他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度线对准第7条亮纹的中心,这时手轮上的示数是x2,由此可以计算相邻亮条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
(3)以下操作能够增大屏上条纹之间距离的是_______
A.增大单缝和双缝之间的距离 B.增大双缝到屏之间的距离
C.将红色滤光片改为绿色滤光片 D.增大双缝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