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惠州统计局网消息称,2010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超过4万元,增加9.3%。城镇职工的工资收入属于( )
A.按劳分配 | B.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C.按生产要素分配 | D.平均分配 |
针对社会上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斯大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由此可见,斯大林()
A.主张经济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
B.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内容的表述总体上是正确的 |
C.科学地表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 |
D.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可以被认识利用 |
斯大林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改变了原来的经济观点。属于争论后的斯大林的观点有()
①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
②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
③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④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仅包括个人消费品,也包括生产资料
A.①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
A.《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一书中 |
B.《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 |
C.《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中 |
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 |
斯大林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是客观规律,它们反映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生活过程的规律性。否认这个原理的人,实质上就是否认科学,而否认科学,也就是否认任何预见的可能性,因而就是否认领导经济生活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
A.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
B.要敢于创造规律,增强活动的预见性 |
C.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才能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
D.增强活动的预见性是科学把握规律的前提 |
“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自然也不存在价值规律。”这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上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
A.没有看到苏维埃社会无所不能 |
B.没有认识到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要服从于国家的经济计划 |
C.认识到无产阶级国家要摆脱价值规律的影响 |
D.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