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 |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
捕食者数量/只 |
蝌蚪存活率 |
||
甲 |
乙 |
丙 |
||
1 |
0 |
87 |
7 |
40 |
2 |
2 |
58 |
30 |
25 |
3 |
4 |
42 |
32 |
11 |
4 |
8 |
20 |
37 |
10 |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甲说明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 |
B.图乙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C.图丙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不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 |
D.图丁中a曲线表示小鼠,b曲线表示青蛙 |
下图1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
a和b属于同一动物体内的两个细胞,通过对其核内DNA分子含量的测定,发现a细胞核中DNA含量是b细胞核中DNA含量的两倍,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a是正常体细胞,b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的细胞 |
B.a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b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 |
C.a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b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
D.a处于有丝分裂中心体移向两极时,b处于次级性母细胞中染色体移向两极时 |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初级精(卵)母细胞形成次级精(卵)母细胞过程中 |
B.卵细胞、精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
C.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
D.精卵的随机结合与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