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肠粘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这种调节方式为
A.激素调节 | B.体液调节 | C.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 D.植物性神经调节 |
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型活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到的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 ( )
A.部分S细菌含有32P,不含35S |
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 |
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35S |
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32P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
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能够证明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
C.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实验思路相同: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
D.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子代噬菌体不含35S的原因是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HIV感染T淋巴细胞后,造成T淋巴细胞死亡。那么T2噬菌体和HIV在繁殖过程中,在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中,主要的差别是( )
A.用于组成蛋白质的原料 |
B.用于构成核酸的原料 |
C.能源物质 |
D.转运RNA |
在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菌中提取的DNA之后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肺炎双球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R型菌生长不需要DNA |
B.补充R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
C.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的因素 |
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
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
B.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
C.S型菌再次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记忆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 |
D.活R型菌与死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可导致小鼠死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