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1832年的改革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庸,人口在2000 - 4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个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材料三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奴役他们的政治工具不能当成解放他们的政治工具来使用。……公社必须由各区全民投票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一切公职人员像公社委员一样,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市”:“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6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1)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你认为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正确吗?说明你的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问题: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差别?
(3)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皇帝之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及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它在现代民主政策创新实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策----君主立宪制,并以此淘汰了已称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体制也还是13世纪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生产于英法政治文化民主精华的综合。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况东西方政治制度各自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美国新政体既保留了“传统形式”,又有“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怎样理解美国民主是“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带来怎样的影响?